安康100元上门服务3小时,安康叁小时百元服务上门
最近在小区公告栏上,总能看到“安康100元上门服务3小时”的贴纸。刚开始心里还犯嘀咕:这年头一百块能买啥服务?隔壁张阿姨上周试了一次,第二天就乐呵呵地送来手工饺子,说多亏师傅帮忙修好了阳台门,不然儿子周末回来都没法安心吃饭。
说起来这种服务模式挺有意思。老师傅通常拎着半旧工具包,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,见到人先露口白牙:“您别急,我看看情况”。上次我家水管渗水,王师傅边拧螺丝边聊:“现在很多老人家里,水龙头坏了不敢找生人,我们这种明码标价的,反而让人踏实”。他手上不停,叁下五除二换好垫圈,临走还教了我怎么认水阀开关。
藏在细节里的温情
有回碰见个年轻师傅给独居老人装扶手,量尺寸时特意蹲着比划:“大娘您平常从沙发起身,是这个高度最顺手”。装完还反复试了六七次承重,临走把工具擦得锃亮,塑料包装纸都收拾带走。老人要塞苹果,他摆摆手跳上电动车:“应该的,咱们这叫安康叁小时百元服务上门嘛”。
这种服务最打动人心的,是里头的将心比心。厨房吊柜合页松动的事我拖了两个月,李师傅来时自带拖鞋套,检修完指着柜角说:“这儿当初装得偏了五毫米,所以老吃劲”。他重新校准时,我发现工具箱里贴着孩子画的彩虹贴纸——原来他每天要跑四五户人家。
现在社区微信群经常能看到分享,谁家需要换个灯管、修个马桶,只要在群里提句“需要安康100元上门服务3小时”,马上就有热心邻居推荐熟悉的师傅。这种口口相传的模式,比什么广告都管用。前两天看到个老师傅的摩托车后座,竟然用绑带固定着折迭轮椅,问才知道是顺路给残疾老人送菜的。
或许真正珍贵的,是这叁小时里流淌的人情味。就像昨天修纱窗的姑娘,发现窗台有野猫脚印,临走还帮忙装了防猫刺垫。她说:“很多事举手之劳,但对别人可能就是大事”。阳光照在她别在衣领的螺丝刀上,闪亮亮的像枚徽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