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后街的小巷
那条藏起来的巷子
每次从奉化火车站出来,我总习惯性地朝右边望一眼。多数旅客行色匆匆,直奔停车场或公交站,几乎没人留意到,在车站主体建筑背后,还藏着另一番天地。那是一片老旧的居民区,入口窄窄的,墙上用红漆写着不太起眼的门牌号,这便是奉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。
说它是巷子,其实更像是一条被时光遗忘的缝隙。一头是现代交通的枢纽,人来人往,喧嚣不已;另一头,却连着几十年前的光景。我第一次走进去,纯粹是因为等车的时间太长,抱着随便逛逛的心态。没想到,这一脚,像是迈进了另一个时空。
脚下的石板路已经磨得发亮,坑坑洼洼的地方积着前两天的雨水。两旁的房子多是两叁层高的旧楼,墙皮有些剥落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阳台上晾晒着衣物,花盆里种着葱和薄荷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这和火车站前广场那种宽阔、崭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,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“旧”,却又那么真实。
巷子深处,有个开了几十年的理发店,老师傅的手艺是街坊邻居都认的。再往里走,能看到几个老人家坐在小马扎上,摇着蒲扇下象棋,旁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越剧。这种节奏,慢得让人心静。火车站后街的小巷,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页旧日记,记录着在高铁时代背后,另一种不慌不忙的生活。
我发现,住在这里的人,似乎都有一套与火车站共存的独特智慧。每当有火车即将进站,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时,他们该聊天的继续聊天,该下棋的手也不会停一下。只有我们这些外来者,才会下意识地抬头,去寻找声音的来源。对他们而言,这声音就像清晨的鸟叫,傍晚的蝉鸣,不过是日常生活里最自然的背景音。
有时我会想,为什么我对这条奉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如此着迷?也许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参照。在站前,我们看到的是目的明确的旅程,是出发与抵达;而在站后,我们看到的,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本身,是停留与守护。它是终点,也是起点。
阳光穿过屋檐,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一位大妈提着刚买回来的菜,不紧不慢地往家走,看见熟人就停下来聊两句。小卖部的老板趴在柜台上打盹,手边的茶杯还冒着热气。这一切,都与几十米外火车站的繁忙景象形成了奇妙的共生。
不知不觉,我又走到了巷子的尽头,重新回到了火车站的范围内。回头望去,那条小巷静静地卧在那里,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。但我知道,下次再来奉化火车站,我依然会绕到后面,去看看那条小巷子。它提醒着我,无论脚步多么匆忙,生活总有它自己的节奏,在某个转角,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