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昌辩辩上约茶是真的吗,乐昌辩辩约茶真实性调查
最近在乐昌本地的网络圈子里,有个话题悄悄火了起来——不少人都在打听,蚕蚕上那些主动约喝茶的邀请到底靠不靠谱?说真的,我刚听说这事的时候也挠头,这不就跟拆盲盒似的,谁知道屏幕对面坐着什么人呢?
随手点开的对话框
你知道的,现在蚕蚕不只是年轻人用,很多本地生活群组也挺活跃。上周我表妹突然发来截图,说有个陌生账号加她,开口就问“周末有空一起喝茶吗”。她当时就懵了——这年头连交朋友都这么直接了?我们琢磨了半天,这人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同事,资料卡里除了几张风景照啥都没有。
其实这类情况在乐昌不算新鲜。有个跑运输的老乡跟我说,他在等货时也遇到过。对方倒是挺会找话题,从乐昌的樱花谷聊到街头肠粉店,可说着说着就拐到“我知道几家安静茶室”。这转折生硬得让人忍不住皱眉,毕竟正常人交朋友,总得先互相了解吧?
茶香背后的迷雾
我特意问过开茶楼的陈老板,他摆手直笑:“正经品茶的客人,都是大大方方直接到店。哪需要在网上玩猜谜游戏?”这话在理。想想看,要是真冲着喝茶去,大可以光明正大推荐知名茶馆,何必遮遮掩掩?
更让人起疑的是,这些邀约往往避开公共场所,总暗示去些私密场所。有个大学生告诉我,她追问具体茶室名字时,对方就开始支支吾吾。这让我想起去年东莞的新闻,类似的套路最后演变成高价消费陷阱,一壶普通绿茶敢收八百块。
藏在茶叶里的猫腻
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线上邀约都不靠谱。社区王阿姨就说过,她通过老年大学蚕蚕群认识了好几个茶友,但关键区别在于:她们都在群视频里互相见过面,而且固定去文化宫旁边的老字号。这种建立在透明基础上的交往,才经得起推敲。
现在很多骗术都在升级,有时会冒充熟人的朋友。我同事就差点中招——对方准确说出他常去的健身房,还提到几个教练名字。后来才明白,这些信息都是从社交平台动态里扒出来的。所以啊,涉及到乐昌辩辩约茶真实性调查时,千万别被对方抛出的几个本地地名唬住。
最近乐昌公安的微信公众号也提醒过,网络交友要守住两个底线:不见面不转账,不饮不明来源的茶饮。这话说得实在,毕竟咱们乐昌人讲究“食得安乐”,为杯说不清来历的茶担惊受怕,那太不值当了。
话说回来,为什么这类邀约偏爱用“喝茶”当借口?估计是觉得这个词听起来文雅又不突兀。但真正爱茶的人都知道,品茶讲究的是心境,哪会用这么仓促的方式约陌生人?倒不如直接问“要不要去北乡摘果子”来得真实可爱。
如果你也收到这类消息,不妨学学我邻居家的做法:直接把对方约到解放路那家开放式茶餐厅,还说“我穿红色外套坐在窗边”。结果呢?那个号称“最爱喝茶”的网友再也没回复。你看,阳光下的邀请从来不需要藏着掖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