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哪个巷子有姑娘,冀州何处巷子有女子
冀州哪个巷子有姑娘
昨儿个在早点铺子喝豆腐脑,听见邻桌两位大爷扯闲篇儿,其中一位嘬着牙花子念叨:"你说现在这冀州城,哪个巷子有姑娘啊?"这话听着像在问路,可那语气里又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。我端着碗的手顿了顿,忽然想起小时候常听老人说,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脉动,而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。
其实要真说冀州哪个巷子有姑娘,那得看您要找什么样的"姑娘"。是绣房里飞针走线的巧手姑娘?还是茶楼里唱小曲的伶人?又或者是书院里念诗文的才女?老城的青石板路上,随便找个晒太阳的老人问问,他们准能给你指出叁五条巷子。可这话又得说回来,如今时代不同啦,姑娘们早就不拘在巷子里讨生活了。
我二舅姥爷家就住在老城区的槐花巷,去年回去探望时,正赶上巷子里的闺女们组团直播卖土特产。那个热闹劲儿,把整条巷子都带活了。穿汉服的小娟对着手机唱民歌,隔壁学美术的丽丽在墙上画壁画,连八十岁的王奶奶都跟着学打包快递。你说这算不算是"冀州何处巷子有女子"的新注解?
前些天路过新建的文化街区,倒是在仿古巷子里见过几个穿旗袍的姑娘。她们在茶艺馆当学徒,水袖轻扬间透着股子雅致。可要说这是不是您想找的"姑娘",那还得看您心里揣着什么样的念想。毕竟现在连唱评剧的剧团都搬到新剧院了,要想在巷子里遇见,还真得赶巧。
不过要说完全见不着也不尽然。去年冬至那晚,我在城南的灯笼巷就遇见个有意思的场面。几个年轻姑娘支着画架在写生,画的是老宅门上的铜环。问起来才知道是美院的学生,专门来找寻老冀州的风物。她们说这条巷子的光影特别有韵味,每月十五都要来采风。
其实啊,现在要找"冀州何处巷子有女子",不如去创意园区的巷弄里转转。那里有开工作室的年轻姑娘,做陶艺的、搞设计的、教古琴的,个个都把日子过得鲜活。上次我去取定做的茶具,就看见个姑娘坐在天井里修复老物件,那专注的神情,比什么风景都动人。
倒是想起个老辈人常说的理儿——以前的姑娘待在巷子里是迫于生计,现在的姑娘选择留在巷子里,那是真心喜爱这份烟火气。就像我表妹,非要租个临巷的老房子开绣坊,她说听着巷子里的叫卖声才能绣出活灵活现的图样。
昨儿路过老戏院后巷,看见几个姑娘在排练新编的冀州梆子。水词儿唱着新时代的故事,身段还是老辈传下来的架势。班主说现在年轻观众就爱看这个,既传统又新鲜。这倒让我琢磨出点儿意思来,或许"冀州哪个巷子有姑娘"这个问题本身,就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证明。
今早特意绕到城西的布巷子,果然遇见两个姑娘在挑布料。她们讨论着要把冀州八景绣成团扇,说要让外地游客带走真正的冀州记忆。阳光洒在青砖墙上,那些彩色的绸缎仿佛也跟着哼起了小调。
回家的路上经过新建的步行街,突然听见熟悉的叫卖声。扭头看见个姑娘推着改良的糖画车子,既保留着老手艺,又添了许多新花样。她说这是跟奶奶学的,但把摊子支在年轻人多的地方。我买了个凤凰造型的,甜味儿里竟尝出些时代的变迁。
这么走着想着,忽然觉得"冀州何处巷子有女子"这个问题,早就不必拘泥于某条具体的巷子了。那些带着冀州韵味的姑娘,正把老城的精气神带向更广阔的天地。就像护城河里的倒影,看似在原地,其实早已流向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