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溪火车站200一次快餐,岑溪车站快餐200元
岑溪火车站出口对面那条老街上,傍晚时分总是格外热闹。各种小吃摊飘着香气,霓虹招牌一盏接一盏亮起来。就在这片喧嚣里,总能听见有人低声问“要不要快餐”,而回答往往是那句心照不宣的“两百块是吧”。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“岑溪火车站200一次快餐”这个说法时,还以为是哪家饭店搞的特价套餐。后来看周围人暧昧的笑容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指的是另一种“特殊服务”。
藏在烟火气里的暗语
老街拐角有家快餐店,门口总坐着几个浓妆艳抹的女人。她们不招呼客人,就低头玩手机,可眼睛的余光却时刻注意着来往的行人。偶尔有男人在店门口停下脚步,她们才会抬起头,用眼神进行无声的交流。
“快餐两百”,这话听着平常,懂的人自然懂。不需要多说什么,一个眼神、一个手势,交易就达成了。有时我在想,这种默契是怎么形成的?大概是在这条街上日复一日形成的规矩吧。
有个常在这边跑运输的司机老陈告诉我,他经常在等货的空档来这边解决“需求”。“岑溪车站快餐200元,这个价码大家都清楚,”他点起一根烟,“贵了没人要,便宜了又让人觉得不靠谱。两百块,刚好。”
价格稳定得让人惊讶,仿佛这条街有自己的物价局。我问过老陈为什么不去别处,他摇摇头:“别的地方要么叁四百,要么几十块,都不踏实。这里明码标价,大家都懂规矩。”
这种服务能在火车站周边扎根,说到底还是需求决定的。南来北往的旅客、跑长途的司机,这些漂泊在路上的人,总会有寂寞的时候。而这条老街,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“便利”。
那些昼伏夜出的人
小玲是这条街上的“老人”了,虽然她才二十六岁。叁年前从乡下出来,先在厂里打工,后来经老乡介绍来了这里。“厂里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四五千,”她说这话时没什么表情,“在这里,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就能赚到。”
但她又说,这钱赚得并不轻松。要忍受各种挑剔的客人,还要时刻提防警察突击检查。有几次,她亲眼看到同行被带走,那种恐惧至今难忘。
“可是能怎么办呢?”她苦笑,“家里弟弟上学要钱,父母看病也要钱。做这个来钱快,只能先干着。”
这条街上像小玲这样的女人不少,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说不出的苦衷。她们昼伏夜出,像城市的影子,存在于光鲜亮丽的背面。
老街上也有自己的规则。比如不能强拉客人,不能互相抢生意,遇到熟客要装作不认识。这些不成文的规定,让这条街的生意能够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夜幕下的火车站依然繁忙,列车进站的广播声不时响起。那些刚下火车的人,拖着行李箱走过这条街,有人匆匆而过,有人驻足观望。这条街就像城市的另一张面孔,诉说着不同的人生故事。
站前广场上,巡逻的警察不时走过。每当这时,街边的女人们就会暂时消失,或者假装成普通的行人。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,每天都在上演。
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条街的秘密,包括附近的居民、商铺老板,甚至火车站的工作人员。但大家心照不宣,保持着一种默契的沉默。毕竟,生活不易,各人有各人的活法。
夜深了,街边的霓虹灯依然闪烁。又一趟列车到站,新的人群从出站口涌出。那些站在街边的身影又开始活跃起来,低声询问着过往的旅客。岑溪火车站200一次快餐的故事,还在继续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