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,保山百米内的人上门服务
这几天降温,保山的晚风带着点特别的凉意。我搓了搓手,站在小区门口等朋友送东西来,心里忍不住琢磨:现在找个人帮忙可真方便啊,手机上点几下,保山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,热乎乎的烤洋芋就能递到手里。
这让我想起上周家里水管漏水的事儿。当时水漏得哗哗的,我急得在几个本地生活群里发了消息。没想到刚发出去两分钟,楼下五金店的老杨就回了话:“等着,我这就上来看看。”他连工具包都没带全,先跑上来帮我关了总闸。那会儿我心里特别踏实——保山百米内的人上门服务,真的解了燃眉之急。
这种便利从哪儿来
其实咱们保山城不算特别大,街坊邻居都住得近。以前谁家需要搭把手,在阳台喊一嗓子可能就有人应。现在虽然大家都住楼房了,但这种互帮互助的习惯倒是在手机里延续了下来。我注意到,很多本地微信群都自发形成了这种互助模式。
上个月我表妹从省城回来,看见我在群里找邻居借扳手,还挺惊讶。她说在省城住了叁年,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。这让我想了很久——咱们这种保山附近的人一百米上门的习惯,或许正是小城特有的温度吧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事都能靠邻里帮忙。有些专业点的活儿,比如通下水道、修空调,还是得找专门的师傅。不过即便是这些师傅,大多也都是本地人,住得不远。我认识的那个李师傅就住在隔壁小区,每次打电话,他总笑呵呵地说:“十分钟到,都是保山百米内的人上门服务,方便得很。”
这种便利渐渐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昨天我妈还念叨,说现在年轻人真会想办法,她在手机上下单买水果,没想到送货的是前街张阿姨的儿子。两人站在门口聊了好一会儿家常,最后张阿姨儿子硬是又多塞了两个橙子。
有时候晚上散步,能看到不少外卖骑手在巷子里穿梭。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就住在附近社区,对每条小路都门儿清。有次我跟一个骑手聊起来,他说最喜欢接附近的单子:“路熟,还能经常碰到熟人,送起来心里踏实。”
不过这种便利也要大家共同维护。记得有次帮邻居照看宠物,那只猫特别认生,躲在沙发底下不肯出来。我在那儿蹲了半个多小时,轻轻叫着它的名字,才慢慢把它引出来。那时候就在想,信任这东西啊,得靠一点一滴积累。
现在天完全黑了,朋友提着东西从路灯那头走过来。他住在隔壁单元,我们站在门口说了会儿话,约好周末一起去吃火锅。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在这个手机一点就能找到人帮忙的城市里,我们之间的距离,或许真的只有一百米那么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