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溪品茶课程工作室,贵溪茶艺学习工作室
走进这家工作室,首先闻到的是那股熟悉的茶香——不是香水店里那种浓烈刻意的味道,而是清新自然的,仿佛刚下过雨的茶园。靠窗的架子上摆着七八个青瓷茶罐,标签上手写着“白毫银针”“正山小种”这样的名字。墙角矮桌上,一套磨得发亮的紫砂壶正在小蜡烛上温着,水汽袅袅地升起来。
负责人李老师正在教两位学员泡铁观音。她捏起一小撮茶叶放在茶荷里,轻轻推到对方面前:“你们看,这茶叶卷得像小海螺对吧?这说明揉捻功夫到位。”接着提起刚烧开的水壶,“冲水时要沿着杯壁往下,别直接砸在茶叶上——对,就像这样,温柔点儿。”学员们跟着做,有人手腕抖了一下,她马上笑着安慰:“第一泡洒了没关系,我刚开始还不如你们呢,差点把茶盘给淹了。”
从烫壶温杯到闻香品茗
在贵溪品茶课程工作室,每个步骤都有讲究。就拿最简单的烫壶来说吧,原来不只是清洁茶具。李老师演示时总会多解释两句:“紫砂壶预热后,茶叶的香气更容易发散。你们摸摸看,是不是壶身热乎乎的?这时候放茶叶进去,香味一下子就醒了。”她总爱用“醒”这个字,说得茶叶像是睡美人似的。
记得上次教祁门红茶,有位阿姨怎么都泡不出那种蜜糖香。李老师让她把水晾凉十秒再冲,果然味道就对了。“红茶娇气着呢,水温高一度就涩,低一度又没魂儿。”她边说边给大家添茶,“好的红茶入口是顺的,不会锁喉咙。你们试试这杯,舌根有没有感觉到甜?”学员们小口啜着,有人眼睛突然亮了:“真的!喝完嘴里还是甜的。”
最热闹的是茶点搭配课。桂花糕配龙井,杏仁饼配普洱,有时候也会试些新花样。上周有个小伙子自带了贵溪本地的麻糍,配着凤凰单丛吃,没想到意外地和谐。李老师尝了一口点点头:“麻糍的糯米香把茶的花香衬得更明显了。茶点嘛,本来就没有定规,吃得开心最重要。”
来这儿的人各有各的故事。有位退休的工程师,每周跨半个城来上课,说是终于有时间圆年轻时的梦;还有对年轻夫妻,把品茶当成了约会的新方式;最特别的是个高中生,说想考茶学专业,每回都带着小本子记笔记。看着他们从连茶具都认不全,到能慢慢说出“这泡茶汤透亮,回甘持久”,确实挺有意思的。
其实在贵溪茶艺学习工作室,学的远不止是泡茶技巧。有次下雨天,李老师突然让大家停下动作:“你们听,雨打在天井芭蕉叶上的声音,配上现在这泡陈年普洱,是不是特别搭?”那天我们都没怎么说话,就听着雨声,喝着茶,任时光慢慢流过。后来才明白,她是在教我们感受茶与生活的默契。
现在每次经过工作室,总能看到里面坐着叁叁两两的人。有时是在认真练习盖碗不烫手的窍门,有时就是单纯喝着茶聊天。玻璃门上水汽朦胧的,把街上的喧嚣都隔在了外面。推门进去,永远会有人对你笑笑,递来一杯刚沏好的茶。那温度从掌心传过来,暖暖的,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炭火盆。
最近他们在准备中秋茶会,说是要在院子里摆上长桌,用不同的茶配月饼。李老师神秘兮兮地透露,她试出了冰岛普洱配五仁月饼的特别吃法。问起具体怎么配,她只是眨眨眼:“到时候你们来尝就知道了。茶这东西啊,永远有惊喜等着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