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蚕蚕附近人约的优缺点,附近社交的利与弊
当“附近的人”变成社交新宠
最近和朋友聊天,发现不少人手机里还装着蚕蚕。不是怀旧,而是冲着那个“附近的人”功能。特别是咱们白银这边,用这个功能约着打篮球、组饭局的年轻人还真不少。这让我琢磨起来,这种社交方式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?
先说方便这事儿。上周叁下班想打个羽毛球,在蚕蚕附近人群里发了条消息,半小时后就凑齐了四个人。要搁以前,得挨个打电话问,现在手指点几下就行。这种即时性确实解决了“临时起意却找不到人”的尴尬。不过啊,方便背后藏着点别的——上次约篮球就碰见个吹牛大王,说自己校队水平,结果连基本规则都搞不清楚。
再说说安全性这个绕不开的话题。白银毕竟是个熟人社会,在蚕蚕上约到的人,很可能就是朋友的朋友。这种“半熟关系”让人稍微安心些。我邻居家姑娘就在附近的人里找到了拼车上班的伙伴,省了打车钱还交了个朋友。但话说回来,去年咱们这儿有个小伙子约人打牌,结果被忽悠着玩大了,输了小半个月工资。所以啊,初次见面选在公共场合真的很重要。
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这种社交方式特别适合咱们这种规模的城市。在大城市可能觉得陌生人间约局不靠谱,在太小的地方又没足够的人。白银这种规模,既保持了熟人社会的温度,又有足够的陌生人资源。昨天我表妹还通过附近的人找到了同样喜欢汉服的同好,周末约着去金岭公园拍照。不过她妈妈知道后紧张得不行,反复叮嘱要带朋友一起去。
说到资源整合,这个功能确实把本地人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了。以前想学吉他得找培训班,现在附近的人里就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在招学员;想凑桌麻将不用再叁缺一,发个消息就有人响应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——上周我同事约人打乒乓球,来了五个人却只有一个球台,最后只好轮流上阵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社交正在改变着咱们的娱乐方式。过去年轻人聚会无非吃饭碍歌,现在通过附近的人能约到玩桌游、爬山、甚至组团去农家乐的。上周六我就参加了附近人组织的读书会,在人民路咖啡馆聊了整下午,比刷手机充实多了。当然这种新鲜感也需要时间适应,第一次去的时候,我坐在角落喝了半小时咖啡才敢开口说话。
费用分摊也是个值得聊的话题。昨天约羽毛球,场地费础础制没人有意见,但买水的钱却没人主动付。最后是个大姐自己掏了腰包,让大家挺不好意思的。这种小细节恰恰最考验人——既不能太计较伤了和气,也不能总是自己吃亏。
说到年龄层,我发现用这个功能的主力是20到35岁的年轻人。年纪大点的觉得不习惯,太小的家长又不放心。其实这种代际差异挺正常的,我姑姑就说她宁可去广场跳舞认识新朋友,也不愿意在手机上约陌生人。
现在打开蚕蚕附近的人,能看到各种邀约:周末骑行、考研组队、甚至还有组团去兰州看演唱会的。这种自发生长的社交生态,比很多刻意设计的社交软件都来得生动。只不过参与者都得明白,网络终归是现实的延伸,说得再好听不如见面聊得实在。
可能最关键的是,在使用这些功能时我们得保持清醒。既不必因噎废食地完全拒绝,也不能毫无防备地全盘接受。就像昨天遇到的那个大叔说的:“见面喝个茶聊得来就多来往,感觉不对付就礼貌告别,多大点事儿。”这话糙理不糙,您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