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州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,霍州150元辩辩扫码找小妹
这两天刷手机,总能看到霍州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这类信息在本地群里飘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瞅见霍州150元辩辩扫码找小妹这种消息,我心里还咯噔一下——现在连这种服务都搞得跟点外卖似的方便了吗?
巷子口修车的老张前几天还念叨,说他儿子半夜偷摸扫了个码,结果第二天手机就中了病毒。这年头啊,街上贴的、群里发的二维码,看着挺方便,可谁知道背后藏着什么弯弯绕。
扫个码就能找到人?
我特意找了个下午,蹲在人民路天桥底下数了数,光是电线杆上就贴着叁种不同样式的小广告。最显眼的那张粉色贴纸,直接把价格和联系方式印得清清楚楚。旁边卖煎饼的大姐说,每天后半夜总有几个小伙在这转悠,举着手机对着电线杆拍照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纳闷的,是现在这些服务居然都搞起“标准化”了。统一的报价、统一的流程,连联系话术都像经过培训似的。上回在烧烤摊听见俩年轻人在那交流经验,说什么“要先验证身份”“要视频确认”,听得我直摇头。
便宜背后的门道
老邻居李婶上个月就被坑过。她儿子悄悄扫了个码,结果对方要求先付定金。转完50块就被拉黑了。这种事报警都难为情,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。要我说啊,这霍州150元辩辩二维码叫小妹的买卖,水可比表面看起来深多了。
我们这片老城区最近在搞改造,施工队里的小年轻多了,这种生意也跟着热闹起来。工地包工头老周跟我说,他没收过工人好几回那种印着二维码的小卡片。“都是些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,挣点钱全搭进去了。”他说着直叹气。
其实仔细想想,真要正经找对象,社区不是经常组织联谊会吗?街道办的刘大姐前阵子还张罗着给辖区青年搞相亲角,参加的人也不少。何必非要走这种歪门邪道呢?
昨天路过社区警务室,正好看见民警在清理墙上的小广告。那个年轻的警官一边撕一边嘟囔:“这月都第叁回了,刚清理完又贴满。”我凑近看了看,那些刚被撕下的痕迹里,隐约还能辨认出“150元”“扫码”这些字眼。
现在这些操作越来越隐蔽了。听说有些改成在朋友圈发美食图片,暗号都变成“订外卖”“叫跑腿”。要不是前阵子网吧小王跟我说破,我都没想到现在连叫份炒面都得先确认是不是真饭店。
晚上去广场遛弯,遇见几个跳完广场舞的阿姨在闲聊。说起现在年轻人搞对象的事,王阿姨说得最在理:“我们那会儿介绍对象要查叁代,现在倒好,扫个码就敢见面。这不是拿安全开玩笑吗?”
这话说得在理。要我说啊,甭管是霍州150元辩辩扫码找小妹还是其他什么新鲜花样,老祖宗说的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永远不过时。有些便宜捡不得,有些码扫不得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