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开平火车站旁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9:48:32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台与巷口

走出开平火车站,阳光有些晃眼。广场上人来人往,拖着行李箱的旅客们行色匆匆,要么急着去赶公交,要么径直走向路边的出租车。我却不急,目光越过这片喧嚣,落在了车站主体建筑侧后方,那里,一条不那么起眼的小巷子静静地延伸进去。说它是“开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”,或许有些过于正式了,它更像是紧挨着站区生长出来的一片区域,是车站庞大身躯旁一道细细的阴影。

我决定往那边走走。脚下的路面从平整的水泥地渐渐变成了有些磨损的石板路,只走了几十步,周遭的声响仿佛就被隔绝了一层。车站广播的余音还在耳边,但眼前已是另一番光景。几家小小的店铺挨着开平火车站旁的小巷的墙根开着,一家五金店的老板正坐在小凳上修理一个水龙头,手边工具散了一地;旁边一家裁缝店,老式的缝纫机发出规律的“哒哒”声。这里的气息,和几步之外那个代表着“出发”与“抵达”的现代交通枢纽,截然不同。

我放慢了脚步。巷子不宽,两侧的楼房有些年纪了,墙皮在南方潮湿的空气里泛出深浅不一的痕迹,阳台上的盆栽却绿得生机勃勃。偶尔有摩托车“突突”地驶过,骑车的人和坐在门口摇扇子的老人熟稔地打着招呼。空气里有饭菜的香味,不知是从哪扇虚掩的窗户里飘出来的。这里的时间,流速似乎都变慢了。你能感觉到一种扎实的、过日子的味道。

声音与记忆

站在巷子中间,这种感觉愈发清晰。火车站代表着流动,是无数故事的短暂交汇点;而这条开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则像是沉淀下来的部分,它收纳着本地人具体而微的生活。一个城市的面貌,或许不仅体现在它光鲜的车站广场,也藏在它身旁这些安静的脉络里。它们记录着更真实、更琐碎,也因此更动人的日常。

我注意到一位老先生,就坐在自家门口的竹椅上,看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。我上前搭了句话,问他是不是在这里住了很久。他笑了笑,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说:“是啊,比那个火车站年纪还大哩。”他说,以前这里更热闹,房子也没这么密,看着火车站一点点建起来,看着路变宽。“我们这里,算是看着车站长大的老街坊了。”他的话让我心里一动。在我们这些过客眼里,车站是地标,是起点;但在他们看来,车站才是后来者,是他们生活场景里新增的一部分。这条开平火车站旁的小巷,才是恒常的背景。

正聊着,一列火车恰好从不远处驶过,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。老先生似乎早已习惯,话音只是稍稍一顿。等声音过去,他淡淡地说:“听习惯了,也不觉得吵了。有时候晚上听不到火车声,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。”这种奇特的共生关系,就在这轰鸣声与巷子里的静谧之间,达成了某种平衡。

越往里走,生活的细节越是丰富。墙壁上偶尔能看到孩子们用粉笔画的歪歪扭扭的图画;一根横跨巷子的竹竿上,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;窗台上摆着的几盆辣椒,长势喜人。这些景象,与“旅行”、“远方”这样的词汇毫无关联,它们关乎的是家,是当下,是一日叁餐。这条小巷子,就像一个固执的守护者,在时代的洪流边上,保留着一份从容不迫的节奏。
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一些窗户里透出了温暖的灯光。我转身往回走,重新汇入车站广场的人流中。回头望去,那条开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已经隐没在暮色与站台楼房的阴影里,看不太清了。但我知道,它就在那里,承载着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时间与记忆,与身旁这座庞大的建筑,共同构成了开平火车站完整的面貌。这一次短暂的偏离主路,让我感觉,像是触摸到了这座城市更真实的体温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