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新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,阜新辩辩查找附近好友约见
那天晚上闲着刷手机,突然想起好久没登录的蚕蚕。阜新这几天降温得厉害,窝在沙发上顺手点开那个熟悉的蓝色图标,拇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一会儿,还是点开了“附近的人”。
说起来这个功能刚上线那年可真是新鲜,现在用的人好像不多了。列表里蹦出几个带着模糊头像的用户,最近一个距离只有200米。头像是只橘猫,昵称叫“等风来”。我盯着屏幕发呆,这说不定就是隔壁楼那个经常在窗台晒被子的小姑娘?
线上距离与线下见面
鼠标在“加为好友”上转了好几圈。现在大家都用微信,蚕蚕反而成了有点怀旧的东西。记得十年前在阜新读高中时,周末最爱干的事就是躲在网吧,把所在地改成各种稀奇古怪的城市,和天南地北的人瞎聊。现在真能看到附近的人了,反倒有点不敢下手。
最后还是发了申请,附上一句“你也住这附近吗”。等回复的工夫,泡了杯茶,看着热气往上冒。心里琢磨着,要是真约着见面,是该去矿工电影院旁边的奶茶店,还是去解放大街新开的那家书店?
手机突然震了一下。“等风来”通过了验证,回了句:“对啊,看你资料,咱们可能是一个小区的?”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开了,原来她就在隔壁那栋楼上班,做平面设计,头像那只橘猫确实是她的,叫“土豆”。
聊到第叁天的晚上,我半开玩笑地提议:“要不真见个面?请你喝奶茶。”发完这条就把手机扣在胸口,能听见自己心跳声。过了大概五分钟,屏幕亮了:“好啊,就小区门口那家‘甜茶’怎么样?”
见面比想象中自然。她抱着笔记本电脑来的,说正好在赶稿。聊起来才发现,我们都喜欢去人民公园溜达,可能早就擦肩而过好几次了。她说最近正在学摄影,还给“土豆”拍了组特别逗的照片。
现在想想挺神奇的,明明住在同一个小区,却要靠阜新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功能才能认识。科技把人和人拉近又推远,有时候隔着屏幕能聊到深夜,真住对门反倒老死不相往来。
那之后我们又见过几次,有时约着去新华书店淘书,有时就是简单吃个午饭。通过这个功能,我还认识了小区里几个喜欢打羽毛球的邻居,周末常约着去体育馆。慢慢地,这个冰冷的钢筋水泥小区,突然有了温度。
昨天晚上又点开“附近的人”,看到个昵称叫“阜新老街拍客”的,头像是老矿务局的黑白照片。没多犹豫就发送了好友申请,也许下次见面,可以听他讲讲这座城市的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