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余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的类似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6:50:00 来源:原创内容

不只是炮楼

在扶余大学城待过一阵子的学生,大概都听过“炮楼”这个称呼。我第一次从学长嘴里听说时,也愣了半天。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战争年代的水泥碉堡,心想这跟咱们学生生活有什么关系?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指的是大学城周边那些零零散散、拔地而起的小高层出租公寓。

你说像吧,从远处看,这些方方正正、密密麻麻的楼体,孤零零地立在田野或者低矮民居之间,确实有点碉堡的架势。但学生们这么叫,更多的是一种带着亲切感的调侃。这些“炮楼”,可以说是无数扶余学子在校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家”。

我刚上大二那年,也成了某栋“炮楼”的住户。搬进去的原因简单实在——宿舍人多,想有个安静地方准备考研。我住的那栋楼,位置有点偏,但价格是真便宜。楼道里常年飘着各家各户的饭菜香,今天谁家炒辣椒,明天谁家炖排骨,一闻就知道。邻居里有熬夜画图的设计专业哥们,也有天天对着电脑敲代码的滨罢预备军。大家平时碰面点个头,偶尔在楼下小吃摊凑一桌喝点啤酒,抱怨抱怨学业,聊聊未来,那种感觉,比住在规规矩矩的学生公寓多了不少烟火气。

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称呼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“炮楼”这个名字,非常形象,一下就抓住了那些建筑的特点和功能。它们就是为了满足大量学生的住宿需求,快速建起来的,实用主义至上,没什么花哨的设计。但也正是这些看似单调的“炮楼”,构成了我们青春记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不光是扶余大学城有这种情况。我后来跟其他城市上大学的同学聊起来,发现他们那儿也多多少少有类似的叫法。比如有个在南方读书的朋友说,他们学校后门那片出租房,因为布局紧凑,楼挨着楼,被戏称为“蜂窝煤”。另一个在北方的同学则说,他们那儿管类似的区域叫“碉堡区”,跟我们这儿的“炮楼”简直异曲同工。

你看,这些称呼都不是官方定的,全是学生们口口相传创造的。它们像一种独特的方言,只在特定的学生群体里流通。这些“邻近区域的类似别称”,虽然字眼不同,但内核惊人地一致——都带着点戏谑,又精准地描绘了那片区域的建筑样貌和学生们的居住状态。这是一种属于年轻人的、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智慧。

现在回想起来,“炮楼”那几年虽然住得不算多舒适,夏天热了得自己扛风扇,冬天冷了得裹紧被子,但那确实是一段很难忘的时光。在那里,我们第一次学着独立处理水电房租,第一次和来自天南地北的“楼友”建立友谊,也第一次在狭小的空间里,为模糊却闪耀的未来埋头苦读。

这些独特的称谓,像“炮楼”和它的“兄弟们”——比如“蜂窝煤”、“碉堡区”之类的,早已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思。它们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集体记忆和情感。当我们在多年后的聚会上,再次提起“当年我住炮楼的时候……”,相视一笑的背后,是那段回不去的、混杂着汗水、泡面香和青春梦想的岁月。那片区域,那些楼房,因为有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名字,在我们心里,永远都是特别的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