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峰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赤峰小街辩辩快餐体验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赤峰这片老城区。说实话,这种地方现在可不多了,两边都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斑驳驳的,晾衣绳横七竖八地拉着,挂满了各家各户的衣裳。空气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,像是饭菜香混着点儿潮湿的木头味儿。
走着走着,就看见巷子口有个小招牌,上面就简单写着“蚕蚕快餐”四个字。这名字挺逗的,让我想起好多年前刚学会上网那会儿,大家不都爱用蚕蚕嘛。店里头不大,就摆得下四五张桌子,倒是收拾得挺干净。老板娘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姐,系着条有点褪色的花围裙,正低头在手机上戳戳点点的。
我凑过去一看,乐了,她还真是在用蚕蚕跟人聊天。“您这店名挺时髦啊,”我跟她搭话,“现在都用微信了,还守着蚕蚕呢?”大姐头也没抬,手指还在屏幕上噼里啪啦地打字:“习惯了呗,好多老街坊就认这个,发个消息说今天想吃啥,方便。”
老方法的新味道
我点了份招牌炒饭,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。等着上菜的工夫,我四下看了看。墙上贴着一张手写的菜单,字迹挺工整的,就是纸有点发黄了。最有趣的是角落里摆着个老式电脑,主机嗡嗡响着,显示器上还真登着蚕蚕,那只小企鹅在那儿一闪一闪的。
“您这赤峰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倒是名副其实啊。”我忍不住说道。大姐正好端着炒饭过来,听到这话笑了:“可不是嘛,我这小店开了十几年,一直就这么经营。有人笑我老土,可我觉得吧,什么东西好用就用什么。”她指了指那台电脑,“好多老顾客都在我蚕蚕好友列表里,想吃什么直接蚕蚕上说一声,走到巷子口饭菜就好了。”
我尝了口炒饭,味道确实不错,米粒分明,火候恰到好处。边吃边跟大姐闲聊,才知道她这个小店就靠着街坊邻居的口口相传,生意一直还挺稳定。她说自己不打算搞那些外卖平台,抽成太高,而且她就喜欢这种跟客人直接打交道的感觉。
“有时候客人发蚕蚕消息来,不光点餐,还会聊上几句,”大姐一边擦着旁边的桌子一边说,“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啦,谁家老人住院需要送饭啦,这些事我都知道。我这不光是卖饭,也算是街坊们的一个联络点吧。”
正说着,她的电脑传来“滴滴滴”的声音,又有人通过蚕蚕下单了。大姐不慌不忙地走过去,看了下消息,然后朝后厨喊了声:“李叔的红烧肉盖饭一份,他说十五分钟后过来取。”
我突然觉得,在这个什么都在追求快、追求新的时代,这种赤峰小街辩辩快餐体验反而给人一种踏实感。它不急着追赶什么潮流,就是简简单单地做着自己擅长的事,用最直接的方式满足着周围人的需求。
临走时,我也加大姐的蚕蚕好友。她笑着说:“下次想吃啥提前说,我给你留着。”走出那条小巷子,回头看看那个不起眼的小招牌,心里莫名有点温暖。这大概就是生活最本来的样子吧,没那么复杂,就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,一种联系,一份人情味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