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城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白城足浴为何光说不动
这几天路过白城那几家足浴店,总觉得哪儿不对劲。门口彩灯转得挺欢,促销海报贴得满墙都是,可推门进去总感觉冷清。说起来你可能也有同感——这些店宣传起来一个比一个能说,真到体验的时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
我家楼下那家店上个月搞了个“帝王式养生套餐”,宣传单上写着泰国技师、中药熏蒸、玉石刮痧叁重享受。结果呢?王大爷昨天拄着拐杖出来直摇头:“说是泰国技师,连句萨瓦迪卡都不会说,中药包就是微波炉转热的,玉石刮痧用的根本是塑料板。”这话听着都让人来气。
宣传与现实的两张皮
其实细想下来,这种现象还真不是个别案例。城东那家“沐足轩”在团购平台放的照片,装修得跟五星级酒店似的,实际走进去,墙纸都起泡了。最离谱的是,广告里承诺的免费肩颈按摩,变成了一句“师傅今天请假了”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
我专门找在服务业干了十几年的老周聊过这个事。他一边泡茶一边说:“现在不少店主都陷入怪圈了——把钱都砸在营销上,抖音拍得那叫个精致,实际上连足浴盆的消毒都做不周全。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?”他这话让我想起上次体验时,确实看到角落的毛巾筐里,用过的和干净的毛巾都混在一起。
有个年轻技师私下跟我说,老板天天催他们拍短视频,却不愿意更换已经漏电的按摩仪。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问题可能出在经营思路上。这些店主是不是觉得,只要把人哄进门就万事大吉了?
被忽略的回头客经济
说实在的,我们老百姓选择足浴店,图的不就是放松解乏吗?李大姐的话特别实在:“我要的是按完以后浑身轻松的感觉,不是花里胡哨的套餐名字。”她现在宁可多走两条街,固定去一家开了十年的老店,虽然那家店连微信公众号都没有。
那条街拐角有家小店倒是很有意思。老板娘亲自坐镇,从来不搞什么“充值五千送两千”的活动,但生意一直不错。她的秘诀就一句话:“来的都是老街坊,手法不到位人家下次就不来了。”简单直白,却道出了服务业的本质。
现在很多商家总爱把“用户体验”挂在嘴边,可真正落实到细节上的少之又少。比如水温能不能调恒定的?音乐能不能别老是那两首?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恰恰决定了顾客会不会再来。
记得有次在城南体验,技师不停推销办卡,按了十分钟就问要不要加钟。本来想好好放松的,结果比上班还累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真的让人挺不舒服的。
或许这些足浴店该想想,为什么有些老店能开十几年不倒。技术扎实、环境干净、价格透明,这叁样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要下真功夫。要是能把搞营销的那股劲头,分一半用在提升服务上,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。
下次再看到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,我大概会多留个心眼。毕竟咱们消费者要的不是漂亮话,是实打实的服务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