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学院外援女,海东大学外来女生
这事儿还得从我们学校球场边的那场闲聊说起。那天下午,我刚打完球,正坐在场边咕咚咕咚灌水,就听见隔壁班的小王在那儿眉飞色舞地讲:“哎,你们发现没?最近咱们学校那几个打得特别好的女生,好像不全是咱们学校的啊。”
他这话一出,我们几个都来了兴致。海东学院篮球队这几年确实挺出风头,尤其是女队,在省里的大学生联赛里名次蹭蹭往上涨。我放下水瓶,擦了把汗:“你这么一说,我也想起来了。那个个子特别高,投篮特准的,以前好像真没见过。”
球场上的新面孔
带着这点好奇心,我后来特意去看了几场训练。你还真别说,场上确实有几张生面孔,技术那叫一个娴熟,跟队友的配合也默契,一点儿不像新生。有一次训练结束,我正好碰到球队的助理教练李老师,就随口问了句。李老师笑了笑,一边收拾着散落在地上的篮球,一边说:“哦,你说她们啊。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,咱们学校和海东大学离得近,有时候互相交流一下,互相学习嘛。她们的加入,确实让咱们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不少。”
这话让我有点恍然大悟。原来这就是所谓的“外援女”啊。不过,我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:这种外来女生的加入,对咱们自己的学生到底是好是坏呢?
正琢磨着呢,机会就来了。学校搞了个篮球交流活动,正好有几个海东大学外来女生参加。休息的时候,我跟其中一个叫林薇的女生聊了几句。她这人挺爽朗,说话也实在。“刚开始是有点不习惯,”她擦了擦额头的汗,“两边学校的训练方法、战术打法都不太一样。但打了几场球就觉得,哎,这样也挺有意思的。你们学校注重整体配合,我们学校更讲究个人技术,互相都能学到东西。”
她这么一说,我倒是想通了点儿。这不就跟我们平时学习一样吗?不同老师教的方法不一样,但多听几种思路,反而能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。
不过,这事儿在学生里头还真有不少议论。有一次在食堂吃饭,就听见隔壁桌的几个同学在争论。一个说:“请外援多没意思啊,赢了球也不光彩。”另一个马上反驳:“怎么不光彩了?人家也是正规渠道来的,技术好就是好,咱们学校的队员跟她们一起训练,进步多快啊。”
我埋头吃着饭,心里却在想,这事儿好像没那么简单。你说要是全靠外援女打比赛,那确实没啥意思;但要是能把她们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,让咱们自己的队员也跟着提高,那岂不是两全其美?
后来我注意到,咱们学校自己的队员确实在悄悄发生变化。以前那个老是畏畏缩缩不敢投篮的小张,现在居然敢在关键时刻出手了;还有队长刘敏,她的防守动作明显更专业了。有一次训练结束,我听见刘敏跟林薇在那儿比划着讨论一个防守技巧,那个认真劲儿,跟考前复习似的。
看来啊,这个海东学院外援女的现象,不能简单地用“好”或“坏”来评判。她们带来的不只是几场胜利,更像是一股活水,让整个球队的氛围都活跃起来了。新技术、新打法、新思路,这些东西,光靠闭门造车是琢磨不出来的。
现在每次路过球场,看到队员们在那儿热火朝天地训练,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。那些海东大学外来女生已经跟咱们学校的队员打成一片,要不是有人特意指出,根本分不出谁是谁。她们在一起跑位、传球、上篮,汗水洒在同样的地板上,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。
有时候想想,大学嘛,本来就是应该开放、交流的地方。篮球场是这样,课堂上是这样,将来走上社会更是这样。不同的思想碰撞,不同的经验交流,才能让我们看得更远,走得更稳。至于那些争议,就让它们在球场上见真章吧,毕竟,实力才是最好的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