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昌美团点姑娘的暗语,类似的叫法暗号
最近在网上冲浪时,总能看到“金昌美团点姑娘”这类说法在贴吧和群里悄悄流传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组时,我愣是盯着屏幕琢磨了半天——这美团不是用来点外卖的吗?点姑娘又是什么操作?
后来问了个在金昌待过的朋友,他才压低声音告诉我:这其实就是当地某些人约定俗成的暗号。你想啊,现在管得严,谁还敢明目张胆说那些话?可不就得换个说法嘛。这种暗语就像早些年的“喝茶”“洗脚”,明面上听着正常,懂的人自然懂。
这些暗语是怎么冒出来的
现在大家警惕性都高了,说话都习惯藏着掖着。就像疫情期间进门要报暗号似的,这些行当也发展出了自己的“行业黑话”。我琢磨着,用“美团”这种日常础笔笔打掩护确实挺聪明,毕竟现在谁手机里没个外卖软件?混在正常聊天里根本看不出来。
不过要说类似的叫法暗号,那可真是五花八门。有人在招聘网站发“高薪陪游”,在二手平台挂“私人导游”,甚至还有假装成“健身陪练”的。这些新兴暗语就像野草似的,割了一茬又长一茬。
记得前阵子还有个更隐晦的,把见面地点说成“奶茶店”,把时间说成“下午茶时段”。要不是知情人点拨,谁能想到这些日常用语背后另有玄机?
其实这些暗语能流传开来,就是钻了平台审核的空子。系统再聪明,也架不住这些人天天变着花样造新词。今天把“约会”说成“辅导功课”,明天把“见面”说成“取快递”,防不胜防。
为什么这类暗语总能死灰复燃
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无奈的。每次平台更新词库加强审核,这些暗语就会消停一阵子。但过不了多久,新的替代词又会冒出来,就像打地鼠游戏似的。
我观察发现,这些新暗语往往带着明显的地域特征。比如在金昌用“美团”,到了兰州可能就变成“牛肉面馆”,在广州又成了“糖水铺”。这种因地制宜的暗语设计,确实增加了识别难度。
有些暗语甚至玩起了谐音梗,把数字“520”说成“我饿了”,把“1314”说成“要吃饭”。要不是见过他们发的聊天记录截图,我都想象不到现在这些暗语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。
普通人看到这些词可能一笑而过,但相关部门可是头疼得很。每个新暗语的出现,都意味着又得重新建立识别模型,这工作量想想就头大。
话说回来,咱们作为普通网民,要是偶然看到这类可疑暗语,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举报。毕竟净化网络环境,靠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。
现在这些暗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,有时候刚学会辨认这个,明天又冒出个新的。这种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”的较量,估计还得持续很长时间。
不过要我说啊,再狡猾的暗语也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。就像去年那个把交易说成“买茶叶”的暗号,最后不还是被热心网友识破了吗?
所以对于这类现象,咱们既不用太过紧张,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。平时上网多留个心眼,但也不必看到什么词都疑神疑鬼。毕竟大多数时候,“美团点餐”真的就只是点个外卖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