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小区上课约茶,喀什社区学习茶会邀约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9:27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喀什的午后阳光总是格外慷慨,把小区里那棵老桑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。树荫底下,王老师正端着茶壶给大伙儿斟茶,维吾尔族的阿依古丽捧着笔记本小声念着国家通用语言的课文,旁边张大爷扶老花镜的手还沾着面粉——他是从馕坑边摘了围裙直接赶来的。

这就是我们小区独特的风景线——喀什小区上课约茶。要说这事儿怎么开始的,还得追溯到去年杏花开的时节。社区干部古丽波斯坦在入户时发现,不少少数民族邻居想学国家通用语言,却愁没地方练口语;汉族邻居想学少数民族手艺,又不好意思开口。不知谁提议“不如边喝茶边学”,大伙儿一拍即合。

茶香里的双语课堂

每周五下午,居民们都会拎着自家茶具聚到老桑树下。木茶几上永远摆着两把壶:一把煮着茯砖茶,一把煨着玫瑰花茶。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就从“喝茶”“馕饼”“天气”这些生活词开始,偶尔混进几句维吾尔语调味。有次阿依古丽把“烫嘴”说成“烧口”,逗得全场哈哈大笑,她红着脸连喝叁口凉茶,这个词语反倒记得更牢了。

最热闹的是情景练习。模拟巴扎购物时,汉族老李举着虚拟羊肉串比划:“这个,亚克西?”维吾尔族小伙艾山憋着笑教他:“您该问‘多少钱’。”转头看到自己父亲正握着老王的手,在馕饼上慢悠悠教画烤纹。这些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,邻居阿姨们总在葡萄架下交换菜谱,只不过现在飘在空气里的,除了茶香还有笔墨香。

这种喀什社区学习茶会邀约不知不觉成了习惯。退休教师王姨把拼音表改编成茶谣:“补字圆滚滚,像不像茶碗?”电工小周修完线路常跑来喝口茶,顺便教大家用国家通用语言说“开关”“插座”。有回暴雨突至,大家抱着教材躲进凉亭,却发现古丽波斯坦早用塑料布给书本搭了雨棚——她总说:“知识比馕饼更需要保温。”

面团与诗篇

茶会不只在教语言。上个月张大爷示范拉条子,维吾尔族姑娘们学得认真,倒是他自家儿子怎么都抻不好面。纳孜姆大叔接过面团一抖一拉:“要像对待艾德莱斯绸那样轻柔。”后来小伙子悄悄练习,现在都能把拉条子甩出波浪了。

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艾山父亲。老人家最初只是安静坐在角落搓核桃,直到某天茶会读诗,他忽然用生硬的国家通用语言念了句“明月出天山”。全场静默片刻后,王老师轻声接了下句。老人眼睛亮了起来,从袷袢内袋掏出泛黄的诗集——这是他当教师的父亲留下的,珍藏了半个世纪。

如今我们茶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。有时是教种菜能手用国家通用语言写销售牌,有时是帮年轻人用维吾尔语给心上人写情诗。器具也从最初的两个暖水瓶,添了艾德莱斯绸桌布、孩子们做的陶杯、双语识字卡片。那棵老桑树今年结果特别甜,大家说是因为常常在树下读书,桑葚也沾了书卷气。

黄昏时分,茶壶见了底,笔记本多了新词,篮子里却冒出邻居们悄悄放的烤包子、杏干、鲜扎啤。阿依古丽现在能流利帮张大爷看药品说明书,张大爷也学会用维吾尔语祝她“婚礼热闹”。霞光给每个人镀金边时,我忽然觉得,我们泡的何止是茶,分明是把日子沏成了琥珀色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