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邻近的火车站后街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6:38:11 来源:原创内容

从巴中火车站出站口往右一拐,绕过那排总是停满出租车的栏杆,再往前走个几十步,你就会发现一条完全不同的街道。它没有站前广场那种刻意维持的宽阔与整洁,反而显得有些局促,甚至杂乱,但正是这种杂乱,透着一股活生生的、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。

这条被附近居民习惯性称为“火车站后街”的小巷,宽度刚够两辆叁轮车错身而过。脚下的水泥路面不算平整,好几处地方都露出了石子儿的本色。两旁的房子大多有些年头了,墙皮在风吹日晒下斑斑驳驳,但每一扇窗户后面,似乎都藏着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。

声音与气味交织的清晨

清晨六七点,是这条巷子最先醒过来的时候。火车站里传来的广播声,在这里变成了模糊的背景音。真正的主角,是巷子里自家厨房演奏的交响乐。菜刀与砧板碰撞的“咚咚”声,热油下锅的“刺啦”声,还夹杂着早起人们的招呼声。“老张,这么早就出车啦?”“哎,赶个早市,买点新鲜蔬菜。”

空气中弥漫的味道更是复杂。这边是早餐铺子蒸笼里冒出的包子香味,那边是五金店开门时带出的淡淡铁锈味,再往前走几步,晾在阳台上的衣服混合着洗衣粉的清新气息也飘了过来。所有这些味道混在一起,非但不觉得难闻,反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、只属于这里的生活气息。你会觉得,哦,这就是过日子该有的味道。

我常去巷子中间那家没有招牌的面馆。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人,话不多,但手上动作麻利得很。他家的臊子面,面条筋道,汤头浓郁,是很多跑夜车司机交班前的最后一站。坐在那条被磨得发亮的长凳上,听着旁边食客吸溜面条的声音,看着门外渐渐多起来的行人,一天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开始了。

午后的慢节奏与偶遇

到了午后,火车站的人流高峰渐渐退去,这条巴中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也进入了它的“中场休息”时间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一些晾在外面的衣服投射出长长的影子。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,手里摇着蒲扇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

巷子口那家修鞋铺的老师傅,这时候总会戴上他那副老花镜,就着门口的光线,慢条斯理地缝补一只开裂的皮鞋。他的手很稳,每一针都恰到好处。路过的人偶尔会停下来看一会儿,他也不抬头,只是嘴角微微上扬,算是打过招呼。这种默契,是在这条街上生活久了的人才懂的。

有一次,我看见一个大概刚下火车的年轻人,拖着行李箱在这条邻近的火车站后街上来回走了两趟,像是在找什么。最后他停在了一家已经关门的报刊亭前,盯着窗子上那张泛黄的地图看了好久。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迷路了,还是在寻找某段记忆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或许也承载着许多过路人短暂的迷茫与寻找吧。

杂货店老板娘把部分商品摆到了门外,酱油、陈醋、成捆的挂面,还有小孩子爱吃的几种零食。她坐在柜台后面,一边看着小小的电视机里的连续剧,一边手里不停地理着韭菜。有熟客来买东西,差个块八毛的,摆摆手也就过去了。“都是老街坊了,明天给也一样。”

夜幕下的温暖灯光

当夜幕降临,火车站主体建筑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清晰而宏伟时,后面这条小巷子却亮起了一片片暖黄色的光。那不是景观照明,是家家户户窗口透出来的普通灯光,不那么明亮,却让人觉得安心。

几家小炒店把桌椅摆到了路边,锅里升腾的热气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诱人。刚下火车的人,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来,点一两个小菜,一碗米饭,就能获得最直接的抚慰。他们可能记不住这条巷子的名字,但这份热乎的饭菜滋味,大概会留在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里。

住在楼上的人家,窗户里传来新闻联播的声音,还有小孩子练钢琴的断断续续的音符。这些都和下面巷子里的嘈杂混在一起,却意外地和谐。有个大叔提着鸟笼从巷子深处走来,大概是刚遛鸟回来,那只画眉在笼子里跳上跳下,叫声清脆。

我站在巷口回望,火车站高大的建筑就在眼前,而这条小小的、不起眼的邻近的火车站后街,像是一个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秘密世界。它不完美,甚至有些破旧,但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真实的生活。在这里,你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脉搏,缓慢,有力,带着烟火人情的温度。明天,当火车站的广播再次响起,这里的故事还会继续,和成千上万路过这里的人一起,构成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日常图景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