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溪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本溪老街150的温情故事
那家挂着红灯笼的牛肉面馆还在老位置,木门上的铜铃被风吹过时,依然会发出沙哑的叮当声。我站在巷口看了很久,仿佛能看见十五年前的自己正端着热气腾腾的面碗,蹲在门槛上吸溜。
街角修表铺的刘师傅抬头瞥见我,笑着推了推老花镜:“来找那对小夫妻?早搬走啦,孩子在市里上初中了。”我这才意识到,原来距离那段本溪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。
巷子深处的烟火气
2008年冬天特别冷,我刚租下巷子尽头那间月租150的小屋。隔壁住着一对年轻夫妻,男的叫阿强,在工地搬砖;女的叫小雅,在服装厂踩缝纫机。他们这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,也是月租150。
记得有次小雅发高烧,阿强连夜背她去诊所。第二天我看见他蹲在巷子口,攥着皱巴巴的纸币数了半天——还差叁块钱才能买只老母鸡炖汤。面馆老板二话不说,从后厨拿出自己留的半只鸡:“先拿着,哪天宽裕了再说。”
后来阿强连续半个月在下班后去码头扛包,终于把买鸡的钱还上了。这就是本溪老街150的温情故事里最常见的样子,窘迫,却从不欠着人情。
巷子里的日子就像老街的青石板,斑驳却踏实。夏天大家会把竹床搬到巷子里乘凉,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分给邻居。冬天北风呼啸时,150一间的屋子漏风,大家就凑到面馆里取暖,老板从来不收额外的钱。
说来也怪,现在住着月租叁千的公寓,反倒怀念起那些150块钱就能获得的温暖。也许真正的温暖从来和钱没关系,而是深夜里为你留的那盏灯,是邻居大姐塞给你的刚出锅的饺子,是修表刘师傅总说“不急不急”的那份体谅。
红灯笼下的重逢
去年秋天,我居然在面馆遇见了阿强夫妇。他们带着儿子回来看望刘师傅。小雅烫了卷发,阿强夹着公文包,完全看不出当年在工地搬砖的模样。
“还记得吗?”小雅指着墙角的桌子,“咱俩第一次约会就在这儿,两碗牛肉面加一碟泡菜,总共花了十八块。”阿强不好意思地挠头:“你那碗肉全夹给我了,说自己减肥。”
如今他们的儿子在重点中学念书,阿强开了家装修公司。但每年结婚纪念日,他们还是会回到这条巷子,吃两碗牛肉面。
“这巷子就像个存钱罐,”小雅说,“我们把最苦的日子都存在这里,现在打开来看,倒成了最甜的记忆。”她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——他们在家复刻了面馆的红灯笼,就挂在客厅正中央。
刘师傅给他们的儿子修好了手表链,照例不肯收钱。阿强悄悄把两百块钱塞进工具箱:“以前是您照顾我们,现在该我们照顾您了。”
走出巷子时,夕阳正好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阿强突然说:“其实我们去年买了新房,但特意留着这间150的屋子没退。”我明白,有些东西值得用一辈子去珍藏,比如这条巷子,比如这些本溪小巷子里150的爱情。
夜幕降临,红灯笼又亮了。新搬来的年轻情侣坐在我们曾经的位置,女孩正把碗里的牛肉夹给男孩。这个动作让我恍惚觉得,时光从未走远。
老街即将改造的消息传了半年,面馆老板却说会一直开下去:“总得给想念这里的人留个去处。”是啊,钢筋水泥的城市里,幸好还有这样的巷子,替我们保管着最初的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