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附近弄堂相同价位体验
那条小巷的日常
那天从遵义火车站出来,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。顺着人流往东边走,无意间拐进了一条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的房子有些年头了,墙皮斑驳,却透着生活的气息。巷子不宽,刚好能容两叁个人并肩走过。
我刚在巷口的杂货店买了瓶水,就听见旁边两位大姐在闲聊。“这条巷子里的理发店,手艺真不错。”其中一位边说边比划着,“剪个头才二十块,比外面便宜一半。”另一个人接过话茬:“是啊,我常来这儿买豆腐,老王家的豆花,五块钱一碗,嫩得很。”
顺着她们指的方向往里走,确实看到了那家理发店。红色的招牌已经褪色,上面写着“精剪发型”四个字。玻璃门上贴着一张纸,用毛笔写着价格:剪发20元,洗剪吹35元。店里就一位老师傅,正给客人修着鬓角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
再往前是个修鞋摊,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,敲敲打打。路过的人都会打个招呼:“李师傅,忙着呢?”他抬起头笑笑,手里的活计不停。这份熟稔,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。
巷子深处的烟火气
走到巷子中段,香味就飘过来了。那是种混合着烤红薯、炸丸子和茶叶蛋的香味,勾得人走不动道。卖烤红薯的大爷说,他在这儿摆了十几年摊,附近的居民都是老主顾。
“一天能卖多少个?”我好奇地问。大爷掀开铁桶的盖子,热气腾腾的:“看情况吧,天冷的时候卖得多点。反正够生活,主要是街坊邻居都吃惯了。”他挑了个软乎的递给我,“这个甜,保准好吃。”
隔壁是家裁缝铺,老板娘正在踩缝纫机。哒哒哒的声音很有节奏,像是在给这条巷子打拍子。她身后的墙上挂着各种布料,旁边还有几件改好的衣服等着客人来取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了,”她停下手里的活,“但老邻居们需要啊,改个裤脚、换个拉链,都来找我。”
这些小店的价格都很实在。改条裤子十块钱,修个鞋跟八块钱,确实是在其他地方难找到的实惠。我不由得想起刚才在火车站里看到的那些商铺,同样一瓶水,价格能差出一倍还多。
生活的另一面
巷子越往深处走,越能感受到那种被时光遗忘的静谧。有户人家的门虚掩着,能看见里面种着些花花草草。偶尔有自行车铃声响过,清脆得很。
在一家旧书店门口,我停了下来。店面不大,书却堆得满满当当。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,正就着门口的光线看书。“可以进去看看吗?”我问。他点点头,视线却没离开书页。
店里的书大多有些年头了,纸页泛黄,散发着特有的墨香。随手翻了本连环画,标价才五块钱。老板终于放下手里的书,推了推眼镜:“这些都是收来的旧书,卖不掉的就当收藏了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里有种执着的光。
在这条巷子里,时间好像走得慢了些。没有急匆匆的脚步,没有刺耳的喇叭声,只有寻常日子缓缓流淌的声音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圈,让附近的居民能用合适的价格,享受到便利的服务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那些昏黄的灯光,把整条巷子衬得更加温暖。往回走的时候,又经过那家理发店,老师傅正在打扫卫生,准备收工了。他看见我,笑着点了点头。
走出巷口,回到火车站前的大路上,车水马龙的声音立刻涌了过来。回头看,那条小巷依然安静地待在那里,像一个被现代都市遗忘的角落。但我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时,那里的生活还会继续,朴实,却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