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海大学城后街的服务,周边街区生活服务
沿着琼海大学西门往外走,穿过那个总挤满外卖骑手的小路口,就到了我们常说的“后街”。说它是条街,其实更像一条蜿蜒的巷子,不长,但五脏俱全。每天下午四五点开始,这里就渐渐热闹起来,食物的香气和人声混在一起,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。
我特别喜欢在没课的下午,来这里逛一逛。不是为了买什么特别的东西,就是享受那种松弛的感觉。煎饼摊的大叔记得我不要葱花,打印社的阿姨总会多送我两个订书钉,这些细小的互动让这条街充满了人情味。
舌尖上的后街地图
说到琼海大学城后街的服务,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吃的。从山东煎饼到湖南米粉,从小笼包到螺蛳粉,各地风味在这里奇妙地融合。有家叫“川味小厨”的店,老板是地道的四川人,做的水煮鱼片麻辣鲜香,学生们都爱去。价格也实在,人均叁十块就能吃得心满意足。
除了正餐,那些小吃摊更是学生们的心头好。章鱼小丸子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队,卖奶茶的小妹已经能叫出不少常客的名字了。这种熟悉的感觉,让人不只是来消费,更像是来见老朋友。
打印社可能是除了食堂之外,学生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了。期末时候,打印笔记和资料的人能排到门口。老板很懂学生,知道大家手头不宽裕,打印一张才收一毛五,比学校里面便宜。有时忘带鲍盘,还能直接用手机传文件,特别方便。
生活里的贴心帮手
这条街提供的周边街区生活服务,远远超出了吃喝的范畴。修鞋配钥匙的老师傅在这做了十几年,手艺精湛,收费也公道。有次我运动鞋的底开了,他叁下两下就缝好了,只收了五块钱。他说看着一届届学生毕业离开,自己还守在这里,就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。
那家叫“青春印象”的理发店,剪一次头发才二十五元,对学生来说再合适不过。理发师小张技术不错,最重要的是他懂学生想要什么样的发型,不会给你弄些奇奇怪怪的造型。他说在这工作最大的乐趣,就是能听到学生们聊各种新鲜事,感觉自己也没落伍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药店的老医师。有次室友感冒发烧,我们去买药,医师详细问了症状,推荐了最合适的药,还嘱咐要多喝水、注意休息。那种关切,不像是做生意,倒像是家里的长辈在叮嘱。
这条街的商户们似乎都明白,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盈利,更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便利。这种默契,让琼海大学城后街的服务超出了简单的买卖关系,变成了一种温暖的陪伴。
傍晚时分,后街的灯一盏盏亮起来,整条街笼罩在温馨的光晕里。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着,有的在讨论刚买的衣服,有的在商量晚上吃什么,有的只是悠闲地散步。这条不长的街道,承载了太多大学生的日常记忆。
在这里,你能感受到一种朴实的生活气息。它没有商场的光鲜亮丽,没有网红店的精致摆拍,但它真实、亲切,充满了烟火气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我们离开校园,会忘记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,但一定会记得这条街的味道,记得那些温暖的人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