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宁约茶上课,兴宁品茶学习交流
那盏茶的缘分
说起来挺奇妙的,我第一次听说“兴宁约茶上课”是在一个老同学的微信朋友圈。照片里五六个人围坐在木桌旁,面前摆着茶壶茶杯,有人正低头闻着茶香,那神情专注得像是学生在听讲。配文写着:“周末的充电时间,品茶也是门学问。”我当时就好奇了——喝茶还能上课?
带着这份好奇,我走进了朋友介绍的一个兴宁品茶学习交流活动。地点不在教室,而在一位老师傅家的院子里。青砖墙上爬着几株牵牛花,院里那棵老龙眼树投下斑驳的影子。十来个人年龄各异,从二十出头到五六十岁都有,大家都随意地坐在竹椅上。老师傅姓陈,头发花白,笑容温和,他一边温壶一边说:“咱们今天不上课,就是一起喝喝茶,聊聊天。”
第一泡是本地的单丛茶。陈师傅并不急着讲解,而是让我们先喝一口。“感觉到了什么?”他问。有人说香,有人说苦。我咂咂嘴:“好像...有点果子的甜味?”陈师傅眼睛一亮:“对了,这就是我们本地单丛的特点,山韵蜜味。”他这才开始讲这茶的来历,如何采摘,怎么烘焙。没有教科书式的条条框框,所有的知识都融在那杯琥珀色的茶汤里。
慢慢地我明白了,这种“约茶上课”其实是一种很生活化的学习。大家因为对茶感兴趣聚在一起,每次都有主题,可能是某一种茶叶的品鉴,可能是茶具的使用和保养,甚至是怎么在家里布置一个简单的茶席。没有考试,没有压力,只有共同的兴趣和轻松的氛围。
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讨论“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”。有人看重价格,有人讲究产地,陈师傅却慢悠悠地泡了叁款不同价位的茶让我们盲品。结果出人意料,最贵的那款并没有获得一致好评,反倒是中等价位的一款得到了最多人的喜爱。“茶如人,”陈师傅笑着说,“不是身价越高就越投缘。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,喝起来舒服的,就是好茶。”
这种兴宁品茶学习交流最吸引人的地方,是它打破了传统学习的界限。在这里,没有人是绝对的老师或学生。那位总安静喝茶的中年大姐,某次带来她自己收藏的老茶饼,让我们大开眼界;做滨罢的年轻人小张,用他理工科的思维分析冲泡水温对茶汤的影响,角度新颖又实用。每次约茶,都像打开一扇新窗户,看到不一样的风光。
现在,我已经是这类活动的常客了。不只是学会了品茶,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一群有趣的人。我们偶尔会在周末约茶,有时在茶馆,有时干脆在谁的家里。原本陌生的城市,因为这一杯茶的温度,渐渐有了归属感。茶还是那杯茶,但一起喝茶的人,让每一杯都有了不同的滋味。
如果你在兴宁,也对茶有点兴趣,不妨找个周末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。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,带着一颗愿意尝试的心就够了。谁说得准呢?也许下一杯茶,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