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,附近200米内快速约见身边人
这两天我蹲在北海长廊刷手机,突然意识到个事儿——这白塔底下晒太阳的、划船的笑得特开心的年轻人,说不定就在我方圆两百米内呢。你说要是能直接约个咖啡,不比隔着屏幕尬聊强多了?
以前总觉得附近的人功能带着点说不清的别扭,可那天看隔壁桌俩小姑娘对着九龙壁自拍,手机突然弹出“北海200米范围内找到附近的人进行约会”的提示,我才恍然大悟。原来红墙绿柳间早有人把陌生社交玩明白了,连租汉服店家都会指着扫码牌眨眨眼:“妹纸要找人拼单拍照不?隔壁组团的小哥刚走。”
转角遇到的不只是风景
上周叁我亲自试了水。就在五龙亭买糖画的时候,刷新了下定位,好家伙!划船队的小卷毛、茶座里翻《庄子》的眼镜兄,连仿膳饭庄门口排队那对双胞胎姐妹花都在列表里。正犹豫着要不要给划船小哥发个拼船邀请,对方倒先发来句:“您要是不介意当人肉船桨,我们这正缺个压舱的。”
这种附近200米内快速约见身边人的痛快劲儿,确实比翻叁天朋友圈猜测对方喜好来得实在。毕竟能顶着烈日逛北海的,至少都具备“有闲情”“不怕晒”“舍得买二十块一支的文创雪糕”这些共同点。我在琼岛春荫碑前见到约好的画速写的小林时,她第一句话是:“早知道你也在找角度拍白塔,该把叁脚架凑合用啊。”
现在想想,现代人总喊着社交降级,可能只是没找对地方。在皇家园林里碰头,天生就带着点浪漫滤镜——总不能让永安寺的香火味儿熏着您谈学区房不是?
上个月认识的摄影老林如今成了固定驴友,他说在这认识了他现在的搭子。那天他在静心斋拍翠鸟,姑娘凑过来借纸巾擦镜头,两人发现彼此都在用同款滤镜。“后来每次约拍都习惯性先定北海,”老林挠着头笑,“她说我拍延禧宫的红墙比相亲时穿西装顺眼。”
其实所谓附近200米内快速约见身边人,图的不是效率,是那种不刻意的自然。就像铜仙承露盘下总有人等着接雨水,你也永远猜不到下个转角会遇见举着棉花糖的谁。昨天看见个穿马面裙的姑娘靠在阑干边喂麻雀,手机震了下,果然是系统推来的匹配:“您附近有位同样喜欢汉服的同好”。
当然这事儿也得讲究分寸。我见过最聪明的邀约是读书那位眼镜兄发的:“《逍遥游》第叁页注解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——要不要来测量下五龙亭的屋脊长度?”后来他们真带着卷尺去了,虽然最后窝在濠濮间吃了叁小时糖炒栗子。
黄昏时坐在琼华岛上看游船归港,突然觉得这大概就是现代版的“移舟泊烟渚”。只不过现在我们用定位代替了桨声,用算法翻译着眼波。当落日给琉璃瓦镀上金边时,那些隔着两百米互相点亮头像的人,或许正在石狮旁交换第一个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