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池水磨工作室喝茶,河池水磨茶坊品茗体验
河池这座小城总是慢悠悠的,街坊邻居见面习惯问一句"饮茶未"。那天路过老街转角,青瓦屋檐下新挂了块木牌——"河池水磨工作室",透过半开的木门能看见里头氤氲的水汽。
穿棉麻衫的茶师正用石磨碾茶,磨盘转动的沙沙声像雨打芭蕉。她笑着说这是祖传的老法子,石磨低速研磨能保留茶叶最原始的香气。我凑近看墨绿色的茶粉在磨槽里堆积,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用石磨磨豆浆的清晨。
茶香里的时光印记
白瓷碗里浮起浅碧色的茶沫,带着炒麦香的蒸汽扑在脸上。茶师说他们坚持用本地毛尖,每年清明前亲自去茶山盯着采摘。我突然发现角落竹匾里晾着柑橘皮,原来他们正在试验柑橘茶,把果肉挖空填入茶叶,让柑橘精油慢慢沁入茶骨。
隔壁桌的老茶客晃着茶杯告诉我,他每周都要来这坐半晌。说着掏出个紫砂杯,杯壁已养出温润的包浆。"在这喝茶不像茶馆那么闹腾,能听见茶水沸腾的咕嘟声,像回到老家灶台前。"
二楼临窗的位置能看见老街的青石板路,阳光透过竹帘在茶席上投下斑驳。茶师送来新焙的茶点,竟是裹着茶粉的米糕,咬开能看到细细的茶梗。她说这是按壮家传统蒸糕改良的,突然让人想起河池风雨桥头卖糍粑的阿婆。
暮色渐浓时工作室亮起暖黄的纸灯笼,有客人带着自家茶园的新茶来交流。茶师们围坐在长茶台前,轮流品鉴着不同火候焙出的茶汤。我捧着那杯柑橘茶,忽然觉得这不像商业茶坊,倒像延续着古代文人茶会的雅集。
离开时茶师往我兜里塞了包茶样,粗麻纸包着,系着山野采来的草茎。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,衣领间还萦绕着那股独特的茶香,仿佛把整个午后时光都收进了口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