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大学城约找学生,附近学子相约交流
这几天路过学林街,总能看见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奶茶店门口聊天,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当年在大学城晃悠的日子。那时候我们总爱说“杭州大学城约找学生”这句话,其实不是什么正经事,就是几个高中同学约着去找考上不同大学的发小玩。
记得有回周末,高中班长在群里发消息:“明天我去下沙找你们啊”,后面跟着四五个秒回的“1”。第二天七八个人挤在浙传生活区的小火锅店,隔壁桌的男生正激烈讨论着微积分作业,而我们这桌聊的都是哪个食堂的麻辣香锅给肉最多。这种“附近学子相约交流”特别有意思,明明就在同一个城市读书,却像网友面基似的兴奋。
校园之间的隐形纽带
说来也怪,虽然各大学就隔着几条马路,但每个学校的气质还真不一样。美院的朋友总穿着沾满颜料的外套,理工大的随身带着电路板,而我们师范的同学开口闭口都是教资考试。但只要凑到一块儿,这种差异反而让聊天变得更有趣。美院的同学会教我们怎么在图书馆抢到靠窗的位置,我们则告诉他们哪个教学楼的电梯永远不用排队。
现在想想,这种“杭州大学城约找学生”的默契,其实织成了一张特别温暖的关系网。你知道在隔着两个红绿灯的校园里,总有那么几个能随时见面的老朋友。这种安全感,让巨大的大学城变得像小时候的家属院一样亲切。
去年冬天特别冷,我在理工大自习室赶论文到晚上十点,发消息说想吃夜宵。结果十五分钟后,叁个不同学校的朋友居然同时出现在小吃街的烧烤摊。医校的姑娘还带着解剖学笔记,说正好出来透透气。我们裹着羽绒服在路边吸着鼻子啃鸡翅,那种暖烘烘的感觉,比烧烤炉里的炭火还烫人。
今年开学季,我又看到好多新生拖着行李箱在生活区转悠。他们手机里大概也刚建好新的群聊,正在计划着第一次“附近学子相约交流”吧。这条街上永远有人老去,也永远有人正年轻。
有时候觉得,大学城最珍贵的可能不是那些漂亮的图书馆和实验室,而是这种推着自行车就能串门的交情。它让不同颜色的校徽下面,流动着同样温度的少年心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