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100米内学生约,东台百米附近学子邀
东台这片地方,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每天放学时分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往巷子深处走,手里还抱着书本。有天我实在好奇,就跟着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往里头走了几步,没想到在居民楼后面发现了个特别的地方。
那儿原本是间闲置的储藏室,现在被学生们收拾得干干净净。墙上贴着世界地图和化学元素周期表,几张旧课桌拼在一起,上面散落着习题册和草稿纸。最靠里的角落有个小书架,摆着好些课外书,从《红楼梦》到《时间简史》都有。
偶然相遇的惊喜
我站在门口正犹豫呢,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主动过来搭话:“叔叔,您找谁?”听我说明来意,他咧嘴笑了:“我们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,这儿算是个自习角吧。”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小骄傲。
后来我才知道,这个自习角完全由学生们自己打理。有个叫小雨的高二女生告诉我:“刚开始就两叁个人,后来同学带同学,现在经常来的都有二十多个了。”她边说边整理着书架上的书,“在这写作业效率特别高,遇到难题还能互相讨论。”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群孩子把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。他们排了值日表,每天有人负责打扫;凑钱买了台二手饮水机;甚至还弄了个小小的“图书漂流”,把自己看过的书带来共享。
意外收获的温暖
有个周末下午我又路过,听见里面在讨论数学题。推门进去,看到五个学生围坐在一起,黑板上写满了公式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白板上画辅助线,旁边穿运动服的男生突然拍了下脑袋:“我懂了!这样作条垂线就行了对吧?”
他们告诉我,这种学习小组特别有效。 “比一个人闷头做题强多了,”刚才那个男生说,“有时候别人一句话就能点醒你。”他说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“上周月考,我数学提高了十几分呢。”
慢慢地,这个自习角的名声在附近几所学校传开了。东台100米内学生约着来这里学习,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。有时候还会有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回来,给正在备考的学弟学妹们讲讲经验。
有天傍晚,我看到个特别温馨的场景:两个女生正耐心地给一个新来的初一女生讲英语语法。那个小女生刚开始很紧张,后来渐渐放松下来,时不时还会主动提问。临走时,她开心地说:“明天我还来!”
这个由东台百米附近学子自发组织的小空间,给了孩子们一个既能学习又能交流的地方。它不像正规自习室那么严肃,反而带着点家的随意和温暖。墙上贴满了便签纸,上面写着各种励志的话和解题技巧,还有手绘的卡通图案。
最近再去,发现他们又有了新变化——在墙角弄了个“心愿树”,其实就是个大的泡沫板,上面贴满了学生们写的小目标。“期中考试进前二十名”、“学会打羽毛球”、“看完《百年孤独》”……各式各样的愿望挂在上面,像开满花的树枝。
离开时天色已晚,自习角里还亮着温暖的灯光。透过窗户,能看到孩子们埋头学习的背影。这片属于学生的小天地,就这样安静地在城市的一角发着光,见证着青春的奋斗和友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