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约附近学生500一次,高邮学生约见每次五百
那份特殊的约定
那天刷朋友圈,忽然看到老家表妹发了一条动态:“周末回高邮,有一起逛盂城驿的吗?”底下配了张夕阳下的运河照片。我盯着“高邮”两个字出了会儿神,想起前段时间在本地论坛偶然扫见的标题——高邮约附近学生500一次。当时心里咯噔一下,这表述也太容易让人想歪了吧。
正好微信响了,是表妹发来的消息。我半开玩笑地问她:“你们学生现在周末都干嘛呢?我看网上有什么高邮学生约见每次五百的帖子,神神秘秘的。”表妹发来个哭笑不得的表情:“哥你想哪儿去了!那是我们几个师范生搞的周末研学向导,带小朋友逛文游台、讲秦观诗词,一次正好收五百。”
我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。表妹接着解释,她大二就开始做这个,现在固定带着叁个小伙伴一起。每个周末,她们会设计不同的文化路线,有时候是沿着古运河讲漕运历史,有时候是教孩子们用高邮咸鸭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。“最开始没人知道该怎么收费,后来有个家长说,你们准备材料、讲解这么用心,五百块很合理,就这么定下来了。”
听着表妹的讲述,我忽然想起小时候。那会儿街上经常能看到举着“家教”牌子的大学生,现在这种形式倒是新颖多了。表妹说,她们这个小小团队现在还挺受欢迎,很多家长觉得比补习班有意思。“上周我们带孩子们去看了镇国寺塔,有个小朋友回家后居然自己查起了佛教建筑资料,把他妈妈都惊着了。”
挂掉电话,我又点开那个论坛页面。仔细看才发现,帖子正文里其实写得很清楚,是“历史文化研学活动”。但标题偏偏写成高邮约附近学生500一次这种引人遐想的样式,发帖人大概也明白,太过直白的标题根本没人点开。这年头,连文化活动的宣传都得用点小心思了。
想起表妹说起这件事时眼睛发亮的样子,她说最开心的是有个参加活动的小女孩,现在每个周末都盼着“和大学生姐姐一起玩”。这种陪伴,或许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意义。而且对表妹她们来说,这不仅是勤工俭学,更像是把课堂上学的东西真正用起来。
窗外飘来邻家做饭的香味,我的思绪还停在高邮。那座小城有我童年的记忆,青石板路、双黄鸭蛋、老街巷口的剃头挑子……现在听着年轻学生们用这样的方式延续着城市的文脉,倒是让人心里暖暖的。也许下个周末,我真该回高邮看看,说不定能在文游台碰到表妹她们正带着一群孩子念“两情若是久长时”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