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附近有什么娱乐去处
最近刷到有人在问都匀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这个问题倒是勾起不少回忆。叁四年前常去那边找朋友吃饭,现在突然被这么一问,还真得好好想想。
顺着熟悉的斜坡往上走,街口那家炸洋芋摊子居然还在。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铁铲在锅里划出刺啦刺啦的声响,空气里飘着辣椒面和折耳根的混合香气。"学生放假我们就休息,开学就出摊",她边说边给纸碗套上两层塑料袋——这熟悉的操作,瞬间把记忆拉回熬夜赶论文时来买宵夜的日子。
转角遇到新天地
往里走发现确实不太一样了。原来那家总放周杰伦歌的奶茶店变成了猫咖,透过玻璃能看见几只胖乎乎的英短在懒洋洋地晒太阳。隔壁新开了家手工银饰工作室,几个女生正围着老师学打磨戒指。老板娘见我探头,笑着招呼:"可以进来试试,体验课只要四十分钟。"
再往前是熟悉的场景。复印店老板还在用那台老式机器,"学生交作业的高峰期,这台老伙计每分钟能印叁十张"。文具店的挂钩上挂着最新款手账贴纸,老板说女生们现在流行做电子手账,但纸质版的仪式感永远替代不了。
傍晚五点,整条街突然活络起来。下课的学生叁叁两两涌进小吃店,脆哨粉窗口排起小队,烙锅店里飘出滋滋油香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熟练地跟烤豆腐摊主比划:"王阿姨,今天多放点木姜子油。"看来这条街的胃,早就被本地风味宠坏了。
巷子深处的变化更让人惊喜。旧车库改成了文创集市,每周五晚有大学生摆摊。今天恰好碰上,只见毛线钩织的钥匙扣、手绘的校园明信片、甚至还有自制刺梨果酱在摊位上摆开。两个美术系的女生在卖油画体验课,五十块钱能画两小时,"比在画室放松多了"。
走到街尾时听见吉他声,原来那家旧书店辟出了半个空间做共享书房。几个学生凑钱办了借阅卡,老板说这样比单纯卖书更能留住人。窗外玉兰树开了满枝白花,风吹过时,花瓣正好落在隔壁桌摊开的考研资料上。
华灯初上时整条街最是热闹。甜品店摆出"第二份半价"的牌子,台球室传来清脆的撞击声,刚下班的白领和下课的学生在凉面摊前自然拼桌。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正给朋友推荐:"往前走过红绿灯,新开了家可以撸兔子的茶馆..."
往回走时又经过炸洋芋摊,老板娘正在收摊。"明天还来吗?"她一边擦灶台一边说:"来啊,毕业的学生回母校都会特意绕过来。"铁锅边缘被铲子磨出的凹痕在路灯下反着光,像这条街的年轮。
或许以后还会有人问都匀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现在至少能说,这里的故事比想象中更鲜活。那些消失的店铺和新生的空间,就像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,但青春的烟火气始终在这条斜坡上袅袅升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