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源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课堂品茗体验
走进济源某中学的教室,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。这可不是什么教师办公室,而是学生们的日常课堂。就在上周叁下午,高二(3)班的同学们正围坐在课桌前,手里捧着白瓷杯,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的身姿。
“刚开始觉得挺新鲜的,”扎着马尾的李雨晴同学说,“以前总觉得喝茶是爷爷奶奶那辈人才做的事。”她轻轻吹开浮在杯口的茶叶,抿了一小口,“现在发现,静下心来品茶的感觉真好。”
从好奇到喜爱
这门特别的课程最初只是学校的试点项目。负责课程设计的王老师说,他们注意到现在的学生太依赖电子产物,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。于是就想到了茶道这个既能陶冶情操,又能培养专注力的活动。
“没想到同学们的反应这么热烈,”王老师笑着指了指教室里正在认真泡茶的学生们,“你看他们现在的样子,和刚开课时手忙脚乱的样子完全不同了。”
确实,刚开始不少同学连怎么拿杯子都不太习惯。现在呢?他们已经能熟练地温杯、投茶、冲泡,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。有个男生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爷爷收藏的紫砂壶,说要跟同学们分享更好的泡茶体验。
“我觉得最神奇的是,品茶真的能让人静下来,”正在给同学演示冲泡手法的张明昊说,“以前上课老是走神,现在通过品茶练习,注意力集中多了。”
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
这门课可不只是教学生怎么泡茶喝茶。老师们把茶文化融入了各个学科:语文课上赏析与茶有关的诗词,地理课上了解不同产茶区的风土人情,历史课上探讨茶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。
“我最喜欢的是音乐课,”李雨晴兴奋地说,“老师让我们一边品茶,一边欣赏《春江花月夜》,那种感觉特别美妙,仿佛真的能看到月色下的江水。”
就连数学老师也找到了结合点——用茶水浓度的变化来讲函数图像,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。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,让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。
不过,最让老师们欣慰的是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。那个总坐不住的班长现在能安静地泡上一壶茶,细细品味;几个内向的同学通过茶艺表演找到了自信;就连平时最闹腾的几个男生,也会在品茶时安静下来,认真感受茶香在口中的变化。
窗外,午后的阳光正好,教室里茶香袅袅。一群少年正通过一杯茶,寻找着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,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宁静。或许,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——不是填鸭式的灌输,而是在潜移默化中,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爱上传统文化,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