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常品茶自带工作室,五常茗茶自备茶室雅集
那天路过五常老街,突然被一阵茶香勾住了脚步。顺着木门望进去,几位老先生正围坐在青石台前,每人手边都放着自家带来的茶叶罐子。穿麻布衫的老人不紧不慢地烫着白瓷盖碗,旁边戴眼镜的伯伯从牛皮纸袋里掏出今年的明前龙井——这就是我第一次遇见五常品茶自带工作室的场景。
茶席上的江湖
后来成了这里的常客,才发现每个周末的午后都像场别开生面的“茶叶武林大会”。上周叁见到个有意思的场面:穿藏青旗袍的女士刚取出陈年普洱,对面梳辫子的姑娘就亮出了白毫银针。两派茶客自然而然分成两桌,倒也不是较劲,反而互相递着茶杯尝鲜。穿堂风掠过天井的竹丛,把两种茶香揉成了特别的味道。
老茶客张叔有句俏皮话:“这儿就像带着好酒赴宴,主人家备着水火器皿,宾客揣着故事与茶。”确实,有人会用紫砂壶泡岩茶讲矿山见闻,也有人用玻璃杯冲绿茶说西湖旧事。这种五常茗茶自备茶室雅集的模式,莫名让人想起古人的曲水流觞——只不过我们把酒杯换成了茶盏。
最打动我的,是看见年轻人带着茶具来向老师傅请教。记得有个男孩小心翼翼捧着父亲留下的老紫砂,跟着八十岁的陆爷爷学“凤凰叁点头”。水流在壶口悬成晶莹的弧线,他紧张得手抖,老爷子却笑:“急什么?茶汤又不会笑话你。”
茶香里的时光
工作室墙角摆着民国时期的锡茶罐,博古架上搁着不同窑口的茶具。但真正让空间活起来的,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私人茶器:磕出缺口的汝窑杯是爷爷的遗物,錾花银壶跟着主人走过茶马古道,甚至有位大姐总带着电磁炉——她说现代器物若能泡出好茶,又何妨呢?
这种五常品茶自带工作室的随性,反而成全了茶的本来面目。不像传统茶室要正襟危坐,这儿常见有人盘着菩提子念珠论禅茶,也有上班族卷着衬衫袖子比较不同山场的肉桂。茶没了就从包里再摸一泡,渴了直接拎起铜壶续水,自在得像在自家客厅。
去年深秋的茶聚格外难忘。窗外的银杏叶正黄得灿烂,李老师突然打开红木匣,取出收藏叁十年的老铁观音。茶汤入口的刹那,满屋安静得只剩煮水声。那种穿越时光的醇厚,让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“茶有真香”。
如今城市越来越挤,能安放闲情的地方渐渐少了。但这个藏在老街深处的空间,始终为爱茶人亮着温暖的灯。每次推开那扇木门,看着茶烟从各式各样的器皿里升起,就会觉得:原来生活的诗意,就藏在这些自带茶叶的寻常午后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