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,访学200元随时服务
最近在校园里,总能听见同学们聊起一个新鲜事——有个叫“来宾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”的服务特别火。这事儿听着挺有意思,我特意找了个用过这服务的学长打听,他拍着大腿跟我说:“你可算问对人了!”
那天他正为接待国外来的访问学者发愁呢。人家第一次来中国,语言不通路线不熟,偏偏系里临时要开重要会议。正抓耳挠腮的时候,隔壁宿舍的同学推荐了这个服务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个电话,没想到二十分钟后,真有个举着牌子的同学准时出现在校门口。
意想不到的贴心服务
举牌的男生是本校大叁学生,胸前别着醒目的“访学服务”徽章。他不仅把访问学者准时送到会议室,还趁会议期间去超市帮学者买了转换插头,临走时还给学者塞了张手绘的中文求助卡。“这200块钱花得忒值了!”学长说到这儿眼睛都亮了起来,“那小伙子临走时还说,需要的话随时微信他,这可不就是访学200元随时服务嘛!”
后来我发现,这种服务在高校圈里已经悄悄流行开了。特别是赶上国际文化周或者学术论坛期间,那些穿着统一马甲的学生志愿者简直成了校园里最忙碌的人。他们兜里总揣着校园地图和公交指南,手机里存着附近餐馆的优惠券,连哪个打印店半夜还开门都门儿清。
上周在食堂吃饭,就听见隔壁桌两个女生在商量事儿。穿红衣服的姑娘说:“明天我爸妈要来参观校园,可我全天满课……”她朋友马上接话:“找那个200块的服务啊!上次我表哥来,那个同学带着他把校园逛了个遍,连实验楼顶的观景台都去了,比导游讲得还生动。”
这让我想起上学期接待交换生的经历。那时候还没这种服务,我们几个同学轮流请假当向导,差点耽误了小组作业。要是早有这样的来宾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服务,哪用得着那么折腾。现在想想,这种服务能火起来,确实戳中了大家的痛点。
不过也有人嘀咕:这么方便的服务,会不会把同学关系变得太商业化了?我特意观察过,那些提供服务的同学都特别注重分寸。他们不会像专业导游那样机械背诵讲解词,而是会分享自己在图书馆通宵复习的趣事,推荐食堂里隐藏的美味窗口,临走时还会贴心地提醒:“西门那边在修路,您回去最好走南门。”
昨天在图书馆门口,真让我遇见了正在服务的学生。他边帮访问学者抱着厚厚的资料,边用英语介绍路过的建筑:“这栋老楼是我们学校第一任校长设计的,窗花还是1920年的原物呢!”学者听得入神,不时拿出手机拍照。那种融洽的氛围,完全感觉不到是付费服务,倒像是学弟在给新来的朋友做向导。
说起来,这个价钱定得也挺巧妙。200块钱说多不多,相当于在校外兼职两小时的收入;说少也不少,能让学生认真对待每次服务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访学200元随时服务给很多经济不太宽裕的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勤工俭学机会。我认识的几个同学就在做这个,他们说比起发传单或者端盘子,这样既能锻炼沟通能力,又能在和访问学者的交流中开阔眼界。
黄昏时分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:穿着服务马甲的学生和来访者并肩走在林荫道上,有时停在雕塑前比划着讲解,有时在湖边的长椅上歇脚聊天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那画面莫名让人觉得温暖——这大概就是现代校园里独有的风景吧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院系开始把这项服务推荐给来访嘉宾。毕竟由学生来接待学生,或者由年轻人服务年轻学者,共同话题多,沟通障碍少。不过要我说啊,最让人放心的是这些服务人员都是本校学生,他们对校园的感情是装不出来的,那份热情劲儿,可比专业接待人员生动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