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中学院外援女,晋中学院女外援风采
最近走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在讨论一个话题——咱们学校的外援女老师们。说真的,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还愣了一下,后来才明白大家指的是那些从其他院校过来交流教学的女性教师。
记得上周叁下午,我蹭了一节外国语学院的公开课。刚走进教室就感觉氛围不太一样,讲台上那位穿着淡蓝色衬衫的女老师正用手势比划着讲解法语发音,整个人好像在发光。坐在我旁边的同学小声告诉我:“这是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来的李老师,专门来做叁个月学术交流的。”李老师的课特别生动,她不会照本宣科,而是用各种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语法。当有同学提问时,她总会先笑着说“这个问题问得真好”,然后耐心解答。那堂课结束后,好几个同学围着她继续讨论,那种热烈的场面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还真不多见。
不一样的课堂风景
说到这个,我不禁想起上学期选修的管理学院课程。当时来自厦门大学的王老师把案例分析课变成了模拟商战,让我们分组扮演不同公司的决策者。她总爱说“理论是灰色的,而实践之树常青”,鼓励我们把课本知识用活。有次我提出的方案漏洞百出,她不是直接否定,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发现自己思路的问题。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,让我至今都受益匪浅。
这些外援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教学方法,更重要的是那种与众不同的视角。她们好像总能轻易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。比如文学院的那位客座教授,居然把新媒体写作和古典文学放在一起比较,让我们突然意识到,那些看似遥远的古文其实和现在的网络热梗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有时候我在想,为什么这些老师的课特别受欢迎?或许是因为她们带来的都是各自学校最精华的教学内容,又或许是因为作为交流教师,她们更希望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些什么。每次看到她们课间还在和学生们讨论问题,下班后还留在办公室备课,就能感受到那份责任和热情。
当然啦,适应新环境对她们来说也不容易。有次在教师休息室,偶然听到两位外援老师在讨论怎么用我们学校的教务系统,怎么适应这边的教学安排。但即使这样,她们呈现给我们的永远都是专业和从容的一面。
现在距离这学期结束还有一个多月,听说几位交流老师的任期也快要满了。有时候路过教室,看到同学们围着她们讨论问题的场景,突然有点舍不得。这些老师就像一阵清新的风,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。她们带来的知识和理念,已经悄悄在很多同学心里扎了根。
说起来,这种教师交流项目真的挺有意思的。不同学校的教学风格在同一个课堂碰撞,产生的火花往往能点亮学生的思维。看着课堂上同学们越来越积极的互动,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,就能感受到这些变化。
或许以后回想起大学生活,这些外援女老师的课会是最特别的记忆之一。她们就像知识的使者,把不同地方的学术精华带到了我们身边。而这些经历,也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我们的视野,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