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15岁少年一小时50元
最近在小区业主群里,看到有邻居发了条消息:“家有小升初男孩,求靠谱兼职,想锻炼下社会适应能力。”底下很快有人回复:“现在小孩真不容易,我亲戚家昆山14岁的学生,听说周末给低年级孩子辅导作业,一小时能收50块呢。”这条回复像颗小石子,在群里激起了一圈圈讨论的涟漪。
有人感叹现在孩子有经济头脑,也有人担心影响学习。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后面跟的一条补充:“这不算什么,还有个昆山15岁的少年,教小学生编程,也是一小时50元。”两个看似简单的信息摆在一起,突然让我觉得,这事没那么简单。
“小老师”现象背后的新变化
说实话,放在十年前,中学生赚钱无非是发传单、奶茶店打工这类体力活。但现在情况变了——孩子们开始靠知识和技能赚钱了。我特意问了几个当老师的朋友,他们都说这种情况在昆山挺常见的,尤其是初中高年级学生。
隔壁单元王姐家的孩子就在做这种事。“我家孩子数理化不错,每周六下午给隔壁栋五年级的孩子辅导两小时。”王姐说着,语气里带着点骄傲,又有点担心,“虽说能挣点零花钱,但我更看重的是他教别人的过程中,把自己的知识理顺了。”
这种“双向受益”的模式确实挺有意思。教别人的孩子要提前备课,要思考怎么把难题讲明白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深化学习。而且,相比起传统兼职,这种知识型劳动的收入确实要高不少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。我在想,这种“知识变现”的经历固然能锻炼孩子,但会不会让他们过早地把学习功利化呢?万一哪天孩子突然说“我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赚钱”,家长又该怎么应对?
不一样的成长路径
楼下张叔叔的孙子就是另一个例子。那孩子才15岁,却已经能用笔测迟丑辞苍写小游戏了。“他爸给他报的编程班,学了两年,现在居然能教别人了。”张叔叔边说边摇头,不知道是觉得不可思议,还是有点担心。
这种新型的“兼职”确实打破了我们这代人对青少年打工的认知。不再是简单地用时间换钱,而是真正把知识转化成价值。想想也是,现在的小孩子接触的信息多,学习能力强,有些技能确实比大人还厉害。
不过我也好奇,这些“小老师”真的能胜任教学任务吗?问了几个请过中学生家教的家长,他们倒是挺满意:“价格比培训机构便宜,而且年龄相近,沟通起来没障碍,小孩子更愿意听。”看来,市场需求确实存在。
说到这个价格,不得不提一下培训机构的收费。同样是辅导小学生,专业机构一小时动辄一两百,而学生家教只要50元。这么一比,确实很有竞争力。而且对请家教的家庭来说,负担也轻不少。
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。现在的孩子确实比我们那时候成熟得早,他们有自己的想法,也渴望被认可。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报酬,这种成就感可能是我们小时候很难体会到的。但与此同时,如何平衡学习和“工作”,怎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金钱和价值,这些都是新摆在家长面前的课题。
每个家庭都在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。有的支持孩子早早接触社会,有的则更倾向于让孩子专心学业。没有绝对的对错,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节奏。毕竟,成长这条路,谁都不是照着说明书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