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青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,刚听说时我正喝着水,差点把水杯打翻。一个初中生,花掉整整八百块钱打了叁小时电话?这得是什么天大的事儿啊。
隔壁张姨提起这事时直拍大腿:“我家那小子一个月话费超叁十我都要念叨,现在孩子花钱怎么这么虎呢?”她这话倒让我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,攒半个月零花钱就为买盘周杰伦的磁带,那时候觉得二十块钱都是巨款。
这事到底怎么发生的
仔细打听才知道,那孩子是在周末深夜偷偷用家长手机充了游戏点券,结果操作失误,点成了国际长途套餐。等到家长收到话费提醒短信,八百多块钱已经扣走了。“孩子自己也吓傻了,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吃饭。”小区保安老刘这样告诉我。
其实冷静想想,这事挺典型的。现在很多家长把支付密码设成生日或者简单数字,孩子看几次就记住了。再加上那些弹窗广告设计得花里胡哨,别说孩子,大人都容易点错。
学生高价通话这件事,表面看是孩子不小心,背后却藏着更深的问题。我邻居家小孩去年也差点中招,好在及时发现,只损失了五十块。那之后他们家定了规矩——电子设备晚上九点后必须放在客厅。
说实话,青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事儿给我们都提了个醒。现在孩子接触电子设备太早了,但金钱观念却没跟上。我侄女今年六年级,还觉得手机里的钱是无限的呢,刷二维码时眼睛都不眨。
类似的情况其实挺普遍的。上次开家长会,班主任特意提到要防范这种“隐形消费”。她说现在很多础笔笔都有免密支付功能,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。建议家长定期检查账单,把不必要的支付功能都关掉。
这事发生后,那家人去营业厅理论了半天。工作人员说最近叁个月,类似的学生高价通话投诉他们已经接了十几起。最后好歹退了部分费用,但孩子还是被狠狠教育了一顿。
说到这儿,我倒想起个细节。那孩子后来跟家长保证,以后再也不乱碰手机支付了。可他同桌却觉得“能退钱就没事”,这种态度反而更让人担心。
金钱教育真的不能只停留在给零花钱这个层面。得像教孩子过马路那样,反复讲、具体讲。比如我朋友每周会让孩子记账,虽然只是二叁十块钱的收支,但至少让他明白钱不是大风刮来的。
青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渐渐平息了,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。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,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得跟着变变了?
也许下次家庭聚会时,我们不该只问孩子考了多少分,也该问问他们知不知道家里每个月话费要交多少钱。生活中的数学,往往比课本上的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