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阳站街快餐约学生,揭阳学生快餐约见
这两天刷同城贴吧,老刷到那种小广告。要么写着“揭阳站街快餐约学生”,要么就是“揭阳学生快餐约见”这种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这种词,心里咯噔一下。现在这些暗语都这么直白了吗?
我有个表弟在揭阳读技校,去年有阵子特别不对劲。晚上总溜出去,问他去哪就支支吾吾。后来在他手机里看到几条暧昧的聊天记录,对方头像是个模糊的侧影,备注写着“快餐配送”。我当时心里就警铃大作——该不会碰上那种事了吧?
巷子里的暗流
趁着周末,我特意去了趟他学校附近。那条后街白天看着普普通通,晚上路灯昏黄,巷子深处总站着几个玩手机的年轻人。有个穿校服裤的男生在便利店门口来回转悠,每经过一辆摩的就会抬头看一眼。
旁边卖炒粉的阿姨悄悄告诉我:“这些孩子啊…说是来做兼职,其实就是帮人牵线。”她压低声音,“现在都不叫特殊服务了,改叫‘学生快餐’,听着跟送外卖似的。”锅里升起的油烟模糊了她的表情,但语气里的担忧藏不住。
正说着,表弟突然从巷尾那家网吧出来。我赶紧躲到报刊亭后面,看见他跟一个染黄头发的男生说了几句话,然后一起拐进了旁边的居民楼。那栋楼的一层全是卷帘门拉下的商铺,只有侧边有个不起眼的铁门。
藏在手机里的秘密
后来我找了个机会,装作无意地和表弟聊起这些。他一开始特别抗拒,直到我说“有人举报到家里了”,他才慌慌张张打开手机相册。划拉几下后,屏幕上出现几张聊天截图——都是那种“揭阳站街快餐约学生”群的招募信息。
“他们让我当‘中介’,”表弟声音发颤,“说只要介绍同学进去,每次能抽五十。还保证…保证不会被抓。”他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手机壳,“群里好多都是附近职校的,有的因为网贷,有的纯粹想买新手机。”
最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的交易方式。根本不用现金,全部走虚拟币或者游戏点卡。见面地点永远选在连锁快餐店,假装成同学聚会。完事后各自低头玩手机,连对视都没有。
有个细节特别讽刺——他们管这个叫“自习”。在微信群里的暗号是“今晚去碍贵颁自习吗”,仿佛这样就能把龌龊事包装成正常社交。
撕开的伪装
上个月本市新闻曝出个案子,就在表弟学校隔壁街的宾馆。警方端掉个窝点,主犯竟然是在校大学生。报道里没明说,但知情人透露他们专门针对家庭困难的新生,用“揭阳学生快餐约见”这种话术在贴吧招人。
我后来联系上其中一名受害学生的父亲。这个在工地干了半辈子的男人,反复说着“真该多给他点生活费”。他儿子最初只是想买个二手笔记本电脑,结果被学长拉进群后,两个月接了二十多单。
现在那孩子休学在家,整天锁在房间里。书桌上还摊着没写完的作业本,第一页用工整的字迹写着“我的理想是当程序员”。
说实话,写这些字时我挺难受的。那些藏在“揭阳站街快餐约学生”广告背后的,不是虚拟符号,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。他们本该在操场打球,在教室背书,现在却成了交易清单上的明码标价。
昨天经过职校门口,看见穿着校服的孩子们笑着涌出校门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有个男生单肩挎着书包,手里还攥着半包薯片。突然觉得,所谓的“快餐约见”,毁掉的不仅是某个夜晚,更是无数个这样普通的黄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