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呼
阳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呼
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。在阳泉,你要是跟人提起“炮楼”,本地人,尤其是学生们,第一反应恐怕不是战争年代的那些军事工事,而是指大学城周边那一小片地方。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称呼的时候,也是愣了半天,心里直犯嘀咕:这都哪跟哪啊?
后来待久了,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。你仔细看看那些楼,为了在有限的地皮上塞进更多的人,楼都建得挺高,外形嘛,方方正正的,没什么太多设计感,一栋挨着一栋,密密麻麻的。从远处看过去,可不就像一个个竖着的碉堡嘛!学生们用“炮楼”这个词,带着点儿调侃,也带着点儿对这片建筑风貌最直观的描述。这称呼就这么传开了,比什么官方名字都好使。
那么,邻近区域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叫法呢?你还真问着了。就在那片“炮楼”再往外走走,有那么一片生活区,学生们私下里叫它“筒子楼片区”。这个“筒子楼”的说法,其实和“炮楼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都是形容那种居住密度大、楼道长长的、房间像鸽子笼一样排列的建筑格局。走在里面,有时候真觉得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筒子里转悠。
这些别称的流传,其实挺能反映问题的。你想啊,大学城周边,地价相对便宜,开发强度大,开发商为了追求效率和容积率,难免会在建筑形态上做出一些妥协。最终建起来的房子,功能性强,但个性就弱了些。学生们是最直接的感受者,他们用自己最鲜活的语言,给这些地方贴上了独特的标签。“炮楼”和“筒子楼片区”这样的称呼,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。
这些称呼背后,其实是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缩影。下课了,从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回到这小小的“炮楼”里;想改善下伙食或者买点日用品,就得溜达到“筒子楼片区”去找那些小店铺。这些地方承载了他们求学时光里的大部分烟火气,虽说条件可能不那么完美,但足够真实,也充满了回忆。
有时候我在想,城市规划和发展,是不是也应该多听听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呢?“炮楼”和“筒子楼片区”这样的称呼,虽然通俗,甚至带点戏谑,但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那些可以被优化、被改进的地方。它提醒着我们,除了宏观的蓝图,微观的、对于人的居住体验,同样至关重要。
如今,再听到有人说起“去炮楼那边取个快递”,或者“到筒子楼片区吃个饭”,我已经完全不会感到奇怪了。这些称呼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区域的肌理,成了它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。它们记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青春岁月,也默默见证着一个城市角落的变迁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