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口耍女娃,张垣玩童趣时光
张家口耍女娃的快乐密码
那天路过人民公园,看见几个小姑娘在跳皮筋,嘴里念着“马兰开花二十一”,脚踝灵活地勾着皮筋忽高忽低。旁边晒太阳的大爷眯着眼笑:“这耍女娃的场面,可有年头没见喽。”我猛然想起,这不就是咱们张家口人常说的“耍女娃”么?
张家口人说的“耍女娃”,可不是什么贬义。它特指那种带着童真童趣的玩耍方式——跳房子、抓羊拐、翻花绳,还有刚说的跳皮筋。这些游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,却承载了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。现在的孩子可能更熟悉手机里的虚拟世界,但我们那会儿,真是能在巷口耍到天黑。
我表姐家的小闺女去年暑假从北京回来,开始整天抱着平板不撒手。表姐急了,拉着她去大境门那边的老胡同,教她玩“抓石子”。你说怪不怪?就五颗小石子,在手里抛接抓拾,那孩子竟玩得忘了时间。后来还主动组织邻居小孩比赛,小脸红扑扑的,比得了奖状还高兴。
要说这张垣玩童趣时光啊,还真有些特别的讲究。比如踢毽子,咱们这儿的鸡毛毽得用红铜钱做底,山公鸡尾羽做穗,踢起来又稳又好看。我姥姥今年八十多了,说起她小时候耍女娃的往事,眼睛还发亮:“我们那会儿能连续踢百来个不落地,现在的孩子怕是站都站不稳哩。”
去年冬天在清水河边,偶遇几个大学生在冰面上抽陀螺。带头的男生说他们是在做“民间游戏保护”的社会实践。看着旋转的陀螺在冰面上划出圈圈纹路,忽然觉得,这些老游戏就像刻在基因里的密码,稍加点拨就能唤醒。
其实要找回张垣玩童趣时光并不难。明德北街有家老手艺铺子,掌柜的会做正宗的山羊拐子,还免费教玩法。东方胡同里每周六下午都有街坊自发组织的“怀旧游戏角”,路过的大人小孩都能参与。这种不花钱的快乐,反倒最让人惦记。
我邻居家的二胎宝宝刚会走路,最喜欢的玩具竟是奶奶的布口袋。装满荞麦皮的小口袋,能当沙包丢,能顶在头上走,还能当拼图摆。你看,快乐的本质从来都没变过,变的只是我们看待快乐的方式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万达广场里新开的亲子乐园,特意设置了“怀旧游戏区”。电子屏旁边就是画在地上的跳房子格,痴搁设备对面摆着翻绳架。这种新旧交织的场景,反倒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。
可能我们终归会明白,真正的张家口耍女娃精神,不在于具体玩什么,而在于那种纯粹的游戏心态。就像我姑说的:“现在给孩子买再多玩具,不如陪他们好好玩一次丢手绢。”这话朴实,却道出了童趣的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