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品茶课程工作室,茶艺研习桂林学堂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9:40:32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路过滨江路时,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特别的学堂——桂林品茶课程工作室。白墙黛瓦的木门外挂着块老榆木招牌,上面刻着"茶艺研习桂林学堂"几个字。每次路过都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,终于在上个周末,我忍不住推开了那扇半掩的木门。

迎面走来的是位系着靛蓝围裙的茶艺师,她正在给学员们演示如何温杯烫盏。只见她提起陶壶时手腕轻轻一转,热水就像山涧小溪般顺着杯壁流淌。"我们桂林的毛尖茶啊,最怕直冲开水。"她说话时带着桂林人特有的软糯口音,"要像对待初春的嫩芽那样,用85度的水温柔地唤醒它。"

茶香里的山水相逢

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茶具,从建水紫陶到景德镇白瓷,每件都透着温润的光泽。有意思的是,所有茶席都朝向象鼻山的方向。"喝茶要借景,"茶艺师说着递来一杯刚沏好的凌云白毫,"你们看,茶汤里的热气飘起来,是不是正好和远处的山雾连成一片?"

确实,在这个充满茶艺研习氛围的空间里,连倒茶都成了诗意的创作。有个梳着马尾辫的姑娘正在练习"凤凰叁点头",可她总控制不好水线。茶艺师轻轻托住她的手背:"别急着让水柱跳舞,先记住水流的声音。你听,这淅淅沥沥的,像不像王城根下雨打格树的声音?"

我突然想起家里那罐放了半年的漓江银针,以前总是随便抓撮扔进玻璃杯。现在才明白,原来我们朝夕相处的桂林山水,早就藏在每一片茶叶的脉络里。

茶汤中的时光印记

第二堂课遇见位有意思的老先生,他带着自家种的六堡茶来和大家分享。打开那个老锡罐时,陈香瞬间弥漫了整个茶艺研习桂林学堂。"这是1998年的茶,"老先生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,"那年在七星岩下收的茶青,现在喝还能尝出当年的桂花香。"

我们围坐在长条茶桌旁,看他用老办法沏茶。没有电子秤也没有温度计,全凭手上功夫。当他往茶海里分茶时,橙红的茶汤在白瓷碗里晃出细密的光晕。"泡茶啊,急不得。"他说话时壶嘴始终朝下,"就像漓江的水,九曲十八弯自有它的道理。"

那天我破天荒尝出了茶汤里的岩韵,喉间回荡着类似溶岩洞窟的清凉感。原来桂林品茶课程工作室教的不仅是技法,更是唤醒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记忆纽带。

现在每次经过工作室,都能看到不同年龄的学员在梧桐树下练习茶礼。有时是几个年轻人小心翼翼地端着建盏,有时是退休教师带着自己的紫砂壶来交流。青石板路上飘落的榕树叶,常常与茶香缠绕着飞过墙头。

昨天我又去参加了他们的节气茶会。茶艺师正在教大家用桂花瓣点缀茶席,有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踮着脚帮忙布置。她母亲悄悄告诉我,孩子现在回家都会监督爸爸泡茶,嘴里还念念有词:"要像茶艺老师那样温柔地对待茶叶呀。"窗外的斜阳照在茶海上,把每个人的笑脸都映得闪闪发亮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