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低价叁小时通话服务
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:大庆有个初中生推出了一项“5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,乍一听还以为是啥新潮的创业项目呢。后来仔细一打听,原来是几个初中生自发组织的学习互助热线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,遇到不会的数学题只能第二天到学校问同学。现在的小孩可真会想办法,直接把课后辅导搬到了电话线上。我特意找了个周末晚上打了这个号码,接电话的是个声音稚嫩的男生,说话条理却特别清晰。
电话那头的故事
“您好,这里是学习互助热线,请问需要什么帮助?”电话接通瞬间,这句标准的开场白让我愣了一下。原来这些孩子分工明确,有负责数学的,有擅长英语的,还有个作文小能手。他们每天放学后轮流值班,遇到复杂的问题还会约好时间专门讨论。
有个叫小雨的女生告诉我,最初是因为班上同学总在微信群里问作业,消息刷得太快容易漏看。后来他们干脆改用电话沟通,发现效率更高。说着说着她笑起来:“就是有时候讲题讲到一半,会听见对方妈妈喊吃饭的声音。”
这种学生低价叁小时通话服务渐渐在附近几个学校传开了。不少家长都愿意掏这50块钱,毕竟比补习班便宜太多。更重要的是,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没有代沟,解题思路往往比大人讲的更容易理解。
我好奇他们怎么管理这笔收入。负责记账的男孩说,钱都放在一个铁盒里,主要用于购买参考书和打印资料。“上个月我们刚添了本新的物理题库,”他的语气里透着自豪,“剩下的钱打算期末复习时买些零食,边讨论边吃。”
藏在电话线里的成长
其实最让我感触的,不是这个创意有多巧妙,而是孩子们在过程中展现的担当。有个值班的孩子说,有次为了给同学讲清楚一道电路题,他提前把初中物理课本重新翻了一遍。“给别人讲题的时候,自己反而理解得更透了。”
这项大庆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,表面看是学业互助,仔细想想,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社交方式?现在的孩子放学就各自回家,缺少我们小时候大院里的玩伴。这条电话线,倒成了他们交流心事的小天地。偶尔会有学生打来电话,不单是为了问作业,就是想找人说说话。
听着他们用还不甚熟练的方式互帮互助,倒让人觉得,成长这事儿从来都不只在课堂里。那条普通的电话线,串起了知识,也串起了少年之间最纯粹的情谊。或许很多年后,他们还会记得某个夜晚,电话那头有人耐心地讲解函数题,窗外星光正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