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州泄火的小巷子,鄂州老街的烟火气息
鄂州这座江城,总有些角落藏着意想不到的鲜活。那天下午太阳正毒,我拐进这条被老居民称作"泄火巷"的弄堂,热浪突然就偃旗息鼓了。
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侧屋檐几乎碰在一起,搭出天然的遮阳棚。墙根处坐着摇蒲扇的大爷,手边搪瓷缸里的茶汤浓得发褐。穿堂风从巷子这头溜达到那头,带着井水的凉意,轻轻巧巧就把人满身的燥热给卸掉了。
老街的呼吸节拍
傍晚时分,巷子突然活泛起来。叁层小楼的晾衣竿收回去了,取而代之的是飘出的饭菜香。二楼传来锅铲碰铁锅的脆响,底楼木门"吱呀"推开,系围裙的妇人探出身来喊孩子回家。这些声响不高不低,恰好填满巷子的空间,像首恰到好处的背景音。
我突然理解"泄火"这两个字的妙处——不单是解除暑气,更是把现代生活里那些无名火都给化解了。在这里,时间仿佛调慢了转速,让人想起木心说的"从前的日色变得慢"。手机在这里显得多余,光是看邻居在巷口下棋就能消磨半个下午。
转角修鞋摊的老师傅和我搭话:"这巷子像活物,晓得什么时候该热闹,什么时候该安静。"他手里的活计不停,针线在旧皮鞋间穿梭,"年轻人总往新区跑,可累了倦了,还是想回来坐坐。"
烟火深处的坚守
巷尾还留着老式剃头铺,红色转筒灯蒙着灰,却依然转着。老师傅不慌不忙地给客人修面,热毛巾敷上去,顾客发出满足的叹息。这份从容,和巷口网红奶茶店外焦急的年轻人形成有趣对照。
夜幕降临,巷子迎来最生动的时刻。烧烤摊的炭火亮起来,油烟里混着辣椒面的香气。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,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。某个窗口飘出断续的二胡声,不成调地混着电视里的新闻播报。
我忽然想,所谓的鄂州泄火的小巷子,大概不只是物理上的凉爽。更是在疾速变迁的城市里,给人留了个喘息的空隙。这些看似杂乱的日常,编织成让人安心的生活质地。当别处的老街陆续变成商业街,这条巷子还固执地保存着原本的样貌——这种固执,反倒成了最珍贵的东西。
离开时回头望,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刚刚亮起,把往来人影拉得老长。明日太阳升起时,这条鄂州老街的烟火气息仍会如期苏醒,继续它不紧不慢的呼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