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青州火车站后巷名称查询
每次路过青州火车站,看着熙熙攘攘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匆匆赶路,我总会好奇地往车站背后望几眼。那边不像正门广场那样光鲜亮丽,倒是有几条窄窄的小巷子,藏着不少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店。
前两天陪朋友在车站接人,他突然指着东侧那条巷子问:“这巷子有名字吗?看着挺热闹的。”这话倒把我问住了。虽说常在附近转悠,可还真没留意过这些小巷到底叫什么。正好有位大爷在巷口晒太阳,我便上前打听。
巷子里的老味道
大爷挺健谈,说这条主巷子叫“站北巷”,因为正好在火车站北边。往深处走还有两条分支,分别叫“平安胡同”和“建设胡同”。他边说边比划:“平安胡同口那家烧饼店,开了二十多年咯,芝麻特别香。”
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往里走,果然闻到刚出炉的烧饼香味。店主正忙着擀面团,案板上的芝麻罐子敞着口,香气就是从那儿飘出来的。旁边裁缝铺的阿姨坐在门口踩缝纫机,听到我们聊巷子名字,抬头接了句话:“这条平安胡同啊,听说以前真叫过别的名儿,后来图个吉利才改的。”
再往深处走,青石板路面上有些坑洼,墙角的青苔长得正旺。有户人家在窗台上养了几盆月季,粉色的花朵探出铁栏杆。这些细节让巷子显得特别有生活气息,和车站前整齐划一的景观完全不同。
在建设胡同里,我发现了个修鞋摊。老师傅说他在巷尾摆了叁十年摊子,“从前火车站还没扩建时,这条巷子可窄了,现在能过叁轮车啦”。他补鞋的动作特别熟练,锥子在鞋底穿进穿出,线绳拉得紧紧的。
名字背后的故事
拐回站北巷时,碰见位邮递员正在送信。他骑着绿色的自行车,车筐里塞满了报纸和包裹。“这些巷子名看着普通,可帮了大忙了。”他停下车擦把汗,“要是没有具体名称,我们送件都得靠描述——‘火车站后面第二棵槐树往右拐’,那才叫麻烦呢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刚才在巷子里转悠时,确实看到门牌上清清楚楚印着“站北巷齿齿号”。有些老房子的门牌还是搪瓷的,白底蓝字,虽然边缘有些掉漆,但依然很醒目。新建的几栋楼房则挂着铝制门牌,在阳光下反着光。
巷子中间有家小卖部,老板娘正在整理冰柜。她说经常有人来问路,“多是来找亲戚的,或者订了巷子里的民宿”。她柜台里总备着几张便签纸,专门给问路的人画示意图。“从火车站出站口往右,看到红色招牌左转......”她边说边在纸上画着线条,这场景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。
我注意到巷口的指示牌其实挺明显的,蓝底白字,写着“站北巷”叁个字。可能因为被一棵梧桐树的枝叶遮住了一半,不特意找还真容易错过。树荫投在牌子上,光斑随着风轻轻晃动。
往回走时又经过烧饼店,正好一锅新的烧饼出炉。老师傅用火钳夹着烧饼,一个个金黄油亮。我买了个尝尝,外层酥脆,里面软乎,芝麻香混着面香,确实是老手艺。这家店连招牌都没有,可来的都是熟客,可见在巷子里住了些年头的居民,早就把这些地方摸熟了。
走出巷子时,火车站的大钟正好敲响。回头看看这几条安静的巷子,虽然就在喧嚣的车站背后,却自成一片天地。或许每个车站周围都有这样的角落,它们不显眼,却藏着最地道的市井生活。下次若有人问起青州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我大概能说出个所以然了——不过真要找具体位置,还是得亲自来转转,尝尝那刚出炉的芝麻烧饼,听听巷子里老住户的闲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