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口品茶上课群辩辩,龙口茶艺学习交流群
这几天好几个茶友都在问我,有没有龙口本地的品茶交流组织。说来也巧,前两天刚发现一个特别对味的——龙口品茶上课群辩辩。这不,立马就进去瞧了瞧。
进去后发现,里边热闹得很。原来还有个姊妹群,叫龙口茶艺学习交流群。两个群就像一对茶壶和茶杯,配得很。一个偏重理论学习,一个偏重实践分享。
刚进群那会儿,我还挺拘谨。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今年的春茶,什么“豆香”“栗香”的,感觉自己像个门外汉。后来有个网名叫“南山茶客”的老大哥,大概是看出了我的沉默,主动蔼我,问平时喜欢喝什么茶。这一下,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。
从“喝”到“品”的转变
说起来挺有意思。以前我觉得喝茶嘛,不就是抓把茶叶,热水一冲就完事了。但在群里待了段时间,才慢慢明白里面的门道。群里每周都有“云品茶”活动,大家约好同时泡同一类茶,然后在线上分享感受。有一次我们同时品鉴叁款不同产地的龙井,那差异,真是只有对比过才知道。
我开始学着观察干茶的样子,注意水温,感受每一泡茶汤滋味的变化。这个过程,就像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原来以前喝的都是“糊涂茶”啊。
最让我受益的,是群里分享的那些实用小技巧。比如怎么判断水温?不一定非要用温度计,可以观察水泡的大小——蟹眼、鱼眼什么的,老祖宗的法子有时候特别管用。还有位姐姐分享了她的“摇香”手法,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茶香,我试了试,果然不一样。
现在每天晚上,我都习惯性地泡上一壶,慢慢感受。家人说我变得有耐心了,我自己也觉得,这方寸之间的茶席,竟成了忙碌生活中最安宁的角落。
前几天,群里组织了一次线下茶会。终于见到了那些熟悉的滨顿背后的真人。“南山茶客”原来是位退休教师,带来了他收藏的八十年代老普洱;经常分享茶点做法的“清风”是个年轻姑娘,她做的绿茶酥获得了满堂彩。面对面地品茶、聊天,那种感觉,比线上又亲近了许多。
我发现,爱茶的人似乎都有种相似的从容。不急不躁,专注于当下这杯茶的滋味。这种氛围,是在别处很难感受到的。
现在的我,已经成了群里的活跃分子。不但学,也开始尝试着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。上周我从老家带回来一种本地土茶,在群里和大家一起品鉴,那种分享的快乐,比独饮要美妙得多。
如果你也在龙口,也对茶感兴趣,不妨来这两个群看看。无论你是想系统学习,还是只是想找几个能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,这里都欢迎。毕竟,好茶要与人分享,才更有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