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安如何找到能包的大学生,大安怎样寻到可包的大学生
最近跟几个开公司的朋友聊天,大伙儿都在感慨,想找个靠谱又能“包事”的大学生,怎么就这么难呢?有个在大安做项目的朋友老李,更是为此愁得不行。他那边项目一个接一个,就想找个能独立负责一块工作、能把事情“包圆儿”的大学生,可简历收了一堆,合适的却没几个。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烦恼,好像成了个普遍现象。
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我琢磨着,首先得弄明白,咱们说的“能包的大学生”究竟是个啥标准。是不是要求人家什么都会?那肯定不现实。
画像:咱们要找的是什么样的“能包”之人
按照老李和身边老板们的说法,他们眼里的“能包”,可不是指包揽一切。更多的是指有责任心,交给他一件事,他能从头跟到尾,遇到坎儿了自己会先去想办法,而不是立刻甩回来问“老板怎么办”。得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,手头的事儿做完了,会自己找活儿干,或者琢磨怎么把活儿干得更好。简单说,就是让人“省心”,也让人“放心”。
道理是这么个道理,但光等着这样的大学生上门,估计不太行。咱们得多动动脑筋,换个法子去“找”。
第一个法子,可能得把目光从那些热闹的招聘会,转向一些更具体的地方。比如,去看看学校里那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比赛。像“互联网+”、“挑战杯”这类比赛,能坚持做完一个项目并且拿出成果的团队,里面的学生大概率是有两把刷子的。他们经历过从零到一的过程,知道怎么解决实际问题,这不就是咱们想要的“包事”能力吗?在这种场合物色人,比单纯看一份写得天花乱坠的简历,要靠谱得多。
再有啊,现在很多专业都有实习课程或者毕业设计。咱们可以主动和学校的相关院系建立联系,提供一些真实的、小模块的“项目包”给学生去实践。比如说,一个小的市场调研分析,或者一段程序功能的独立开发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就能观察到,哪个同学会主动沟通,哪个同学会追着问题不放,哪个同学交上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思考的。这不就是最直观的“寻到可包的大学生”的试金石吗?
说到这儿,我想起另一个朋友的做法,我觉得挺高明。他不在招聘网站上死磕,而是经常去一些专业的线上论坛或者技术社区里“潜水”。他说,在那里,你能看到谁在认真地提问,谁在无私地分享技术干货,谁在耐心地帮小白解决问题。这些行为背后,反映的是一个的责任心和专业热情。他后来团队里的两个得力干将,就是这么“捞”到的。这种方法,需要点耐心,但往往能发现真正的宝贝。
当然了,咱们也不能光要求大学生“能包”,自己这边也得创造点条件不是?人家来了,你得给人家清晰的指引和必要的支持吧。不能把任务一扔,就啥也不管了。特别是对还没什么社会经验的学生,开始时多花点时间带一带,等他上手了,再慢慢放手。形成一个“你办事,我放心”的良性循环。
所以你看,大安如何找到能包的大学生这事儿,急是急不来的。它更像是一个需要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。我们得主动走出去,到更能体现学生真实能力和态度的场景里去发现他们;同时,也得准备好一个能让“幼苗”茁壮成长的土壤。或许,当我们不再仅仅是“招聘者”,而更像是“发现者”和“培育者”的时候,那些闪闪发光的、能独当一面的年轻人,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