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小粉灯一条街,河间小粉灯风情街
河间小粉灯一条街,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儿故事。那天傍晚我从客运站溜达出来,远远就看见整条街笼罩在淡淡的粉色光晕里,像是给老街蒙了层薄纱。
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店铺门脸都不大,木招牌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河间小粉灯。有老人坐在门槛上编竹篾,手法熟练得像在跳舞。他手里的粉色灯笼刚成型,透着暖融融的光。“咱们这儿的小粉灯啊,从爷爷的爷爷那辈就开始做了。”他头也不抬地说着,仿佛在跟手里的灯笼说话。
灯影里的老手艺
走进街角那家“李记灯铺”,满屋子飘着竹香和宣纸的味道。李师傅正在调颜料,那粉色很是特别,既不像桃红那么艳,也不像淡粉那么浅。“这是祖传的配方,用茜草加了些别的。”他边说边给灯笼上色,动作不紧不慢。河间小粉灯风情街能有今天,靠的就是这些老手艺人的坚持。他说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少了,但去年还是收了两个徒弟,“总得有人接着把灯点下去”。
暮色渐浓时,整条河间小粉灯一条街真正活了过来。店铺门前的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,像是约好了似的。游客渐渐多了,举着手机拍照的,凑近看手艺的,讨价还价的,热闹得很。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要买那个最小的兔子灯,那模样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。
顺着巷子往里走,灯光渐渐稀疏,倒显出另一种味道。斑驳的粉墙被灯光映得忽明忽暗,偶尔有自行车铃声响过,带着清脆的回音。住在二楼的阿姨正收衣服,竹竿轻轻一挑,衣裳就落进了篮子里。她说在这住了四十年,看着灯笼从煤油灯变成电灯,但那抹粉色始终没变。
快走到街头时,听见有人在唱小调,像是本地的民间小曲。循声望去,是几位老人坐在茶楼窗前,就着一盏河间小粉灯的光亮,咿咿呀呀地哼唱着。曲调悠悠扬扬,混着茶香,在小巷里飘荡。这条河间小粉灯风情街啊,白天是属于游客的,晚上才露出它本来的模样。
转角处有家糖画摊子,老师傅舀起一勺糖浆,手腕轻转间就画出了灯笼的形状。糖浆在灯光下闪着琥珀色的光,引来阵阵惊叹。旁边卖糍粑的大婶笑着说:“咱们这条街,就是要让人记住小时候的味道。”
夜渐渐深了,游客开始散去,店铺陆续打烊。灯笼却还亮着,为晚归的人照个亮。我回头望去,整条河间小粉灯一条街静卧在粉色光晕里,像睡着了一般,只有风吹过时,那些灯笼轻轻摇摆,像是在说着只有它们才懂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