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周边两百元的温情故事
那条老街的灯光
南安汽车站往西走叁百米,有条老巷子。巷口修车铺的红色招牌褪成了粉白色,晚上七点过后,各种小摊就会从巷子里长出来。我第一次遇见小雅,是在她经营的关东煮摊位前。
“萝卜煮得特别入味,”她掀开锅盖,热气模糊了路灯的光晕,“要试试吗?”那口冒着泡的方格锅里,翻滚着两叁块钱的食材。我注意到她右手指关节处贴着创可贴,指甲修剪得很短。
后来我几乎每周都去。不是特意为了见她,只是加班晚了,那里是回出租屋的必经之路。有次下雨,我多买了份鱼豆腐,她递过来时轻声说:“你女朋友真幸福。”我愣了一下,笑出声:“我天天吃快餐的人,哪来的女朋友。”
从那以后,我们偶尔会多聊几句。她说这家小摊每月挣四千块,要寄两千五回家。“弟弟在读大学。”她说完这句时,眼睛会看向别处。我知道了些细节——她二十岁,来自邻省小镇,最贵的物品是手机,因为要和父母视频。
两百元的约定
某个凉快的秋夜,我照例点了海带和萝卜。她犹豫很久才问:“能不能帮我个忙?假装我男朋友一天。”原来她父母突然要来,怕他们担心女儿独自在外。“就带他们在南安周边转转,吃饭的钱我出。”她急忙补充。
那个周末,我们去了清源山。她母亲不停地往我手里塞橘子,父亲则认真介绍每座庙宇的历史。我配合地点头,偶尔接话。在山顶休息时,她母亲突然说:“小雅说你在公司很受重用。”我瞥见小雅紧张的神情,自然地接过话:“阿姨,小雅才厉害,摊位的客人都是冲着她来的。”
回程时,小雅偷偷数出两百元塞给我。我推了回去。“就当朋友帮忙。”她沉默片刻,从包里掏出个小挂饰——用彩色绳子编的鲤鱼。“那这个抵劳务费,”她笑起来,“我编的,不值钱。”
回程车上,她母亲握着我的手说:“我们知道情况。看到她有人照顾,就放心了。”原来他们早就看出破绽,却配合演完了整场戏。
现在我还常去关东煮摊子,偶尔帮她收收零钱。巷子里的街坊都认识我了,修车铺老板见到我会喊:“小雅对象来啦!”我们没真的在一起,但那种感情比爱情更柔软——像冬夜那口锅里的热气,不烫手,刚好暖人。
那条巷子最近要拆了,小雅说等拆迁后就去考会计证。上周她又编了条红色的鲤鱼挂饰给我:“本命年快到了,戴着保平安。”我把两条鲤鱼都挂在了钥匙上,走路时会轻轻碰撞,像在提醒我:这城市再大,总有些简单的温暖,就藏在南安附近200块钱的爱情那样的故事里。
昨天路过,看见她在教隔壁米粉店女儿编手绳。女孩问她:“姐姐,你喜欢那个哥哥吗?”她抬头看见我,耳根微微发红,低头对手绳打了最后一个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