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州学院外援女,池院外籍女生风采
走在池州学院的林荫道上,你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匆匆走过,偶尔也会遇见几个不同肤色的面孔——她们就是大家常说的“池州学院外援女”。说真的,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我还愣了愣,后来才明白这是同学们对校园里外籍女生的亲切称呼。
记得上周在食堂遇见来自泰国的娜莎,她正皱着眉头研究菜单。“这个...辣不辣?”她指着酸辣粉问我,中文说得慢慢的,但特别认真。聊起来才知道,她来中国才半年,已经能熟练使用筷子,还学会了几个当地的方言词。
跨越山海的相遇
这些池院外籍女生风采最打动人的,是她们身上那种既保持本色又融入当地的特质。俄罗斯姑娘安娜说,她刚来时特别不习惯早上八点上课,因为在她的家乡,第一节课通常九点才开始。“但是现在我已经爱上这里的早课了,”她笑着说,“清晨的校园特别安静,能听到鸟叫,还能闻到食堂飘来的豆浆香味。”
韩国学生慧琳则迷上了学校后门的小吃街。“辣年糕和中国的炒年糕完全不一样!”她边说边比划,“中国的更软,韩国的更有嚼劲。”说着就从书包里掏出手机,给我看她在家乡和市场阿姨的合影。这种自然而然的分享,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。
你会发现,这些外籍女生不仅在适应,也在悄悄改变着校园。英语角因为她们的加入变得更加活跃,文化节的展台上出现了更多异国美食,就连平常的课堂讨论,也因为她们不同的视角而变得更有意思。
来自印尼的美娜告诉我,她最喜欢的是和中国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。“刚开始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好直接啊,”她笑着说,“但现在我觉得这样效率很高。”而她带来的那种委婉表达和细致观察,也让小组的其他同学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。
傍晚的操场上,你经常能看到这些外籍女生和中国同学一起跑步、打羽毛球。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笑声飘得很远。这种场景让人觉得,文化的交流其实就这么简单——一起流汗,一起笑,一起在青春的路上并肩前行。
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,你会感受到,所谓的“池州学院外援女”带来的不仅是语言的交流,更是一种看得见的成长。她们在这里学习,也在这里生活;她们是学生,也是文化的使者。这种双向的滋养,或许正是大学最珍贵的风景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