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电话优惠叁小时百元
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挺火的话题——东莞有初中生推出100元3小时电话服务,我当时第一反应是:现在孩子这么会做生意了?
电话那头的故事
我特意找了个周末下午,拨通了那个号码。接电话的是个声音清亮的男生,他自称小陈,莞城某中学初二学生。“其实就是陪聊啦,”他有点不好意思,“同学都说我特别会安慰人。”
聊开后才发现,这哪是简单的陪聊?小陈的“客户”有被父母骂哭的隔壁班同学,有想不通物理题的同桌,还有个总怀疑自己长得不好看的女生。他说最长一次通话,是陪一个想转学的朋友聊了整整两小时四十分。
“其实100块钱就是个门槛,”小陈很实在,“真要不想说话的人,十块钱都不愿意花。但愿意掏这个钱的,都是真的需要找人说说心里话。”
为什么是电话?
现在视频聊天这么方便,为什么这群孩子偏偏选择传统通话?另一个提供类似服务的女生小雅告诉我:“打电话不用收拾表情,说到难过的地方可以直接哭出来。而且举着手机在操场边走边聊,特别自在。”
这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也曾抱着家里座机和同学聊到深夜。那时候一个月话费上百块,没少挨爸妈骂。现在的孩子更聪明,直接把聊天变成了双赢——既满足倾诉需求,又不会增加家里负担。
这种学生电话优惠叁小时百元的模式,在东莞几个中学里悄悄流行。有的孩子靠这个赚到了买教辅的钱,有的则单纯想锻炼和人交流的能力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。有家长坚决反对,觉得耽误学习;也有老师担心安全问题。但参与的孩子都挺有原则:不透露个人信息,不接深夜电话,遇到奇怪的要求立即挂断。
小陈说他最感动的是,有个经常找他聊天的同学后来成了好朋友。“现在他遇到问题还是会打电话,不过已经不用付钱啦!”说完他自己先笑了。
或许在短视频和社交软件泛滥的今天,我们反而更渴望这样单纯的交流。不需要滤镜美颜,不用纠结点赞数,就是两个人,一部电话,真诚地聊会儿天。
挂电话前,小陈悄悄告诉我,他正在存钱想给妈妈买条丝巾。“用自己赚的钱买礼物,感觉特别棒。”这句话让我突然觉得,这代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,也更有想法。
窗外传来孩子们打篮球的喧闹声,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街边的公用电话。时代在变,交流的方式在变,但渴望被倾听的心情,从来都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