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化约附近学生500一次,从化学生约请500一次
这几天在从化大学城附近的小吃街上,总能听见学生们在讨论同一个话题。几个穿着运动服的男生靠在奶茶店门口闲聊,其中一个挠着头说:"你试过那个了吗?就最近挺火的那个..."他的同伴立刻会意地点头,掏出手机晃了晃。
这事说来也简单。现在不少从化本地学生都在参与一个叫"从化约附近学生500一次"的活动,说白了就是通过校园社交平台联系附近同学,凑齐十个人就能以500块的打包价享受各种服务。最先是从校外的轰趴馆开始的,后来连摄影工作室、驾校教练甚至考研培训班都跟进了。
藏在手机里的新潮流
我在大叁学生小林的手机里看到了这个神秘的组织。其实就是个普通的微信群,但群名取得挺有意思——"从化学生约请500一次"。群主是经贸系的一个学长,他去年就开始组织这类活动。"最开始就是凑人一起去郊区泡温泉,"小林划拉着屏幕给我看最近的活动,"现在连请外教学吉他都能组团。"
上周他们刚组团请了位雅思老师,十个人摊下来每人才50块。外语系的王同学跟我说:"要单独请这位老师上课,每小时收费就要叁百。现在这样既省钱又能交到不同专业的朋友。"他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显然很满意这次从化约附近学生500一次的体验。
不过这种模式能流行起来,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学生们的消费观念变了。大家都讲究性价比,既不想降低生活品质,又得精打细算。这种组团消费的方式正好戳中了这个痛点。
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这个现象还带火了不少冷门生意。学校后门有家陶艺工作室,以前一个月都接不到几单生意,现在老板直接把价格改成了"单人体验188元,组团十人500元"。老板一边揉着陶土一边跟我说:"这些学生娃儿真会想点子,现在周末的场次都排到两个月后了。"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做法。教师公寓的陈教授就有点担心:"他们这个从化学生约请500一次,虽然省钱,但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?"但马上有学生反驳,说组团请的老师反而教得更卖力,毕竟要同时面对十个学生。
我在想啊,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特有的智慧。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,还顺带把社交需求给解决了。你看那些参加完活动的学生,经常叁五成群接着去食堂吃饭,朋友圈里发的合影都笑得很开心。
现在连校外的人都开始模仿这种模式。附近小区的年轻业主也建了类似的群,不过他们把价格调整到了800一次。毕竟上班族的消费能力还是强些,但核心思路完全是从学生们这里学去的。
夜幕降临的时候,大学城的灯火次第亮起。那些穿梭在校园里的年轻人,或许自己都没意识到,他们正在用这种方式,悄悄改变着本地的消费生态。从健身房到自习室,从烧烤摊到书吧,到处都能看到这种消费模式的影子。
说不定哪天,这种从化约附近学生500一次的模式,会变成全国高校都在效仿的样板呢。毕竟啊,年轻人的创意就像春天的野草,只要给点空间,就能长得漫山遍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