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密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哈密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深夜里的特殊约定
晚上十点半,王阿姨听见儿子房间传来压低的说话声。推开门,发现小磊正举着电话,神情专注地听讲。见到妈妈,他匆忙说了句“明天再聊”便挂断电话。书桌上摊着数学试卷,红笔批改的痕迹格外醒目。王阿姨正要开口询问,小磊主动解释:“刚才是隔壁班的李昂在给我讲题,就打了十分钟。”
这件事在家长群里悄悄传开。李昂,这个普通初中生,竟成了孩子们口中的“解题热线”。最初只是帮同桌解决作业难题,后来发展到整个年级都知道:遇到不会的题目,给李昂打电话就行。有家长好奇问起收费,李昂挠头笑笑:“随便给点话费钱就好,叁小时给一百块就行。”这个价格,还不到家教费用的四分之一。
“其实最开始没想收钱。”李昂翻着写满公式的笔记本,“后来电话太多,我妈的话费账单吓死人。”他现在每周固定叁个晚上接电话,书桌角贴着一张手写时刻表。最近一个月,靠着哈密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项服务,他居然存够了买新球鞋的钱。
电话两端的收获
初二的小雯是常客之一。她数学基础弱,在课堂上总不敢提问。“给李昂打电话就不怕了,讲不懂他可以反复说。”上周的几何题,他们通了四十分钟电话,直到小雯彻底明白辅助线该怎么画。“比在教室里问老师自在多了,”她说,“而且随时都能打。”
李昂的母亲张女士最初很反对。“耽误学习怎么办?再说收同学钱多不好。”但期中考试后,她改变了想法。李昂的成绩不降反升,年级排名前进了十名。“给别人讲题的时候,他自己也得先搞明白,这倒是种更好的学习。”
更让人意外的是,打电话问问题的学生成绩也提高了。初叁的刘明以前数学总在及格线徘徊,经过一个月的“电话辅导”,最近一次单元考了八十五分。“李昂讲的更容易懂,”刘明说,“可能因为都是学生,他知道我们卡在哪里。”
现在,这种哈密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模式还在延续。有时电话那头不只一个人,几个同学会凑在一起听讲解。李昂的书架上多了本《怎么讲得更明白》,这是他用自己的“收入”买的。
意外的成长
班主任周老师察觉到了班级气氛的变化。课间,探讨问题的学生变多了;办公室里问问题的队伍缩短了。得知电话辅导的事后,他斟酌许久,最终在班会上说:“互相帮助是好事,但要注意分寸,别影响休息。”私下里,他找李昂聊过,建议他适当减少通话时间。
李昂现在会设定闹钟,每晚只接到九点半。“确实有点累,”他承认,“但看到同学成绩进步,挺有成就感的。”最近他琢磨出新方法——把常见题型做成语音笔记,同样的问题就不必重复讲解。这个“知识库”在不断丰富,甚至包括英语语法和物理电路。
教师办公室里,老师们对此看法不一。数学老师认为这锻炼了李昂的表达能力,语文老师却担心商业关系会影响同学友谊。教导主任没表态,只是提醒要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。
与此同时,其他班级开始出现类似的互助小组。有个女生组团辅导作文,另一个班级的物理课代表开通了短视频答疑。同学们发现,哈密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样的模式,或许真是条不错的路子。
期中家长会上,王阿姨遇到张女士。两位母亲相视而笑,王阿姨说:“该谢谢你儿子,小磊现在做作业主动多了。”张女士看了看正在帮忙布置会场、和同学讨论问题的儿子,忽然觉得,这个曾经内向的男孩,在一次次通话中长大了。
夜幕降临,李昂的书桌亮起台灯。他检查了手机电量,把重点笔记放在手边。七点整,电话准时响起。电话那头是个羞涩的声音:“李昂哥,这道函数题我不会...”他翻开练习本,微笑着说:“没关系,我们一起来看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