潍坊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周边200元情感故事
那天傍晚,我蹲在潍坊老城墙根下等朋友,听见两个老太太扯闲篇。穿蓝布衫的那个拍着腿说:“现在这些小年轻啊,谈个恋爱动不动要房要车,俺们那会儿,揣着二百块钱就敢私奔。”
这话像块小石子,在我心里扑通一声。二百块钱?放在现在,不就是两顿烧烤钱嘛。可叁十年前,那可能是纺织女工大半个月的工资。
纺织厂门口的等待
朋友小叔老陈的故事,就是我听过最真实的版本。88年那会儿,他在潍坊柴油机厂当学徒,喜欢上隔壁纺织厂的姑娘秀兰。每次发工资,老陈就揣着攒下的二十块钱,站在纺织厂门口那棵槐树下等。
秀兰总是最后一个出来,手里攥着食堂买的馒头。俩人沿着白浪河走啊走,说到路灯都亮了。最奢侈那次,是老陈转正后第一个月,他揣着刚发的四十二块八毛五,带秀兰去了趟十笏园。门票五毛,他还给秀兰买了条叁块钱的丝巾。回来时坐了公交车,秀兰靠在他肩膀上睡着了。
现在听起来像电视剧吧?可这就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潍坊附近200块钱的爱情。老陈说,那时候的感情啊,像潍坊萝卜——外表普通,咬一口才知滋味。
前阵子我路过泰华城,看见小情侣为买个包吵架。女孩说“别人都有”,男孩憋得脸红。忽然就想起了老陈和秀兰,他们那会儿的满足感,好像特别容易填满。
夜市摊前的温暖
不光老一辈,现在也有这样的故事。我家楼下卖水果的小刘,每晚收摊前都把品相不太好的水果留起来。开始我以为是扔,后来才发现,他是给隔壁街扫大街的大姐留的。
大姐丈夫走得早,自己供儿子读大学。有回小刘看见她蹲在夜市摊前数硬币,数来数去差两块,默默帮她补上了。从此以后,大姐总能“碰巧”买到打折水果。小刘嘿嘿笑:“反正也卖不掉了。”
这算不算另一种周边200元情感故事?两百块在这里不是具体数字,是种心意。就像小刘说的:“咱潍坊人实在,对你好就往实在里好。”
我认识个开滴滴的师傅,车上总备着伞。有回下大雨,他送个女孩到奎文区老小区,女孩手机没电了,他又借充电宝又不要车钱。后来这姑娘成了他老婆。现在说起这事,师傅还挠头:“那天少赚了二百块,捡了个媳妇。”
其实想想,感情这事儿吧,真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。是那份替你着想的心意,比什么都贵重。老陈现在还会给秀兰阿姨买丝巾,虽然她抽屉里已经十几条了;小刘水果摊的灯,永远等大姐扫完街才关。
白浪河水哗哗地流,这些年潍坊变了好多。高楼起来了,马路宽了,但有些东西好像没变。就像那句老话——真情像潍坊风筝,线攥在手里,再远也不怕。
要是你现在路过老城墙,没准还能听见老人们聊天。他们会告诉你,感情啊,就像炖老汤,火候到了,味道自然就对了。这话我信。